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视角 > 其他活动报道

其他活动报道

晶报|“深圳要创新,重在创办大学,建设智库”--专家学者探讨深圳如何实现城市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

更新时间:2017-11-23


    晶报讯(记者 史青玉/文、图)12月18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深圳报业集团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深圳城市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高端学术沙龙在银湖CDI大厦召开。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新锐企业家,就深圳在国内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会上,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博士分享了他对于深圳城市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一些根本的思考。他以“深圳是什么”开篇,认为最基本的原则是多元,多元才会产生创新,创新制造新的多元,循环不息。而企业家和劳动者之间应建立经济和命运、利益共同体,他又通过比较英美资本主义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认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需要将社会基础加进来,要有道德、文化、根。另外,他批评深圳的功利性,认为深圳的发展需要留有余地,这样才可多元化,才可产生和适应破坏式的技术和创新,才可有以人为本的永续创新。



    投资中心创办人包宇认为深圳创新的短板就是缺乏林立的大学,和研究思想和方法的智库,“深圳是一个公司竞争力很强,价值多元化、开放性的地方。深圳要创新,重在创办大学,建设智库。”



 
    在互动交流环节上,与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们围绕深圳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常修泽教授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社会现实给智库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需求,深圳这样一座创新性的城市在中国崛起,但我们的软实力却没有跟上,建议组织更多类似的沙龙活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二是,智库是要探索未知,而不是宣传已知,要解放思想,大胆想象。



 
    深圳社科院的原副主席黄发玉总结:他从创新的理论、创新的本质、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条件四方面进行结题,认为深圳技术创新成就喜人,而科学创新相形见绌,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本质的区别,深圳要加强科学创新,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端科研机构,通过基础理论创新来推动我们的技术创新,否则技术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整个国家看,要努力营造创新的社会环境,要有有效的市场,要有有为的政府,要有开放的科研体系,要勇于打破垄断,这样才能为创新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