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孔娟、李梅,2017年9月14日报道】 9月11日,2017马洪基金会秋季理事报告会在深圳中国脑库CDI大厦举行。本次会议由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深圳市政协常委、原深圳市社科院院长、原深圳市委副秘书长乐正担任主持。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教授致开幕辞。中国著名改革专家、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就“一带一路”——承载新经济全球化的使命做专题报告。
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辈先后在欧亚大陆及其沿海区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而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广泛的包容性和普惠性,激活了贯穿千百年的丝路精神。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中必将形成前瞻的战略格局,规划产业升级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人文环境适宜人类持续发展所带来的老龄化问题。
迟福林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十字路口,“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总抓手,加快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大通道、大布局,赢得国内经济转型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
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未来的20年中,众多国家同样面临劳动人口走向衰老的问题。此时,中国探索出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共同发展、政府托底和市场化同步的发展方式,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借鉴。
对此,迟福林从三个方面作了解读。
首先,“一带一路”是二次开放的重大倡议。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局,中国需要主动推进从“一次开放”向“二次开放”的开放转型,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务实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从养老模式国际输出来看,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化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果探索出较为成熟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将为我国养老模式走向世界带来机遇。
其次,“一带一路”是推进自由贸易进程的重大举措。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按照开放、包容、共享、均衡的新经济全球化观,加快构建多种形式的自贸区网络。以“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制度安排为重点,务实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一带一路”国家的社会、文化、政策及投融资环境与我国大不相同,培养一批拥有养老模式国际输出能力的团队是其面临的挑战,最终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相互合作,养老产业可以走向大融合、大合作、大共享。
第三,“一带一路”是开放转型的重大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进程,将形成国内的开放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局,中国需要主动推进以“一带一路”为主要载体、以现代服务业及养老产业化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
同时,他提出了“一带一路”六大新趋势:一是“一带一路”的全球化共识正在形成;二是“一带一路”与经济全球化关系发生了变化,“一带一路”开始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主角;三是“一带一路”从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四是“一带一路”的推进将比以往明显加快;五是加快“一带一路”共同治理平台建设;六是更大程度地发挥智库作用,加大交流合作。
此外,迟福林表示,中央下决心解决农村土地物权以后,会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格局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我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经济增长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城镇化带动了农村的土地改革,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他们的养老需求又该如何解决?迟福林对本报记者说:“土地物权化能解决几个大的问题,一是农民有了财产收入;二是土地如果股份化,适度的规模经营能提高效率,也给新型农民带来更好的就业;三是如果这个改革成功了,能够实现农村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统一,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无论对农村还是城市都是一件好事。”
他进一步解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是私有化,是农村土地物权化,它能推动农业提高效益、规模经营形成,更重要的是能推进新型城镇化。“破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转型、城镇化结构、提高农民收益都是一件大好事,目前的改革进程我认为应该逐步加快,从试点逐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