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视角 > 其他活动报道

其他活动报道

南方日报|高空坠物如何防?深圳专家建议——楼宇设计时应制定防坠物措施

更新时间:2019-08-20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玮、实习生:颜甜甜)自今年6月,深圳福田一小区高空坠窗砸死男童事件发生后,高空坠物抛物问题持续在坊间发酵,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日前,由深圳市社科联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深圳市高空坠物安全防范措施”学术沙龙举行,业内人士建议,深圳在楼宇设计阶段就应制定防坠物措施,从源头堵住隐患。同时,当下应引入科技手段监管高空坠物抛物,加大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高空落物逾两成是人为”


      今年6月,深圳福田高空坠窗砸死男童事件引发全国关注,上周赔偿方案得以披露,业主和租户分别赔偿180万元和20万元,但这也无法消解悲剧的结局。“高空坠物抛物会造成五方面挑战,一是造成安全隐患,特别是造成人身伤害;二是道德挑战,增加邻里之间和楼上楼下的矛盾;三是法律挑战,现有法律不足以覆盖高空坠物带来的纠纷,有的得不到赔偿,有的则可能判全部住户赔;四是管理挑战,给物业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更多思考;五是经济挑战,给受害者家庭和施加方都带来经济压力,赔偿数额数以百万计。”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智者、深圳品牌建设促进会会长李朝曙说。


      深圳市律师行业协会民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瑞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林志平则对高空抛物和高空坠物予以专业解释:“抛物是主观上故意、明知、可以控制的,坠物就是如门窗年久失修自行脱落、坠落,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承担责任不一样。如果是抛物,可能会涉及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仅仅是坠物,主要的责任是民事责任。”


      深圳市应急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代表唐和平现场也给出一组数据,称2015年至今,走司法程序并有判决的高空落物共有561宗,其中高空抛物有120宗,高空坠物有441宗,人为抛物占21%,因此更应追踪有主观意识的抛物危险。


      “现在城中村的抛物现象非常多。”唐和平说,为了防范高空落物,一些小区已经加装防坠网,但仍然有部分老旧小区、城中村没有安装。


“人行道应远离建筑物”


      “当前高空坠物、火灾、漏电、跌倒摔倒和入户盗抢已成为物业管理最致命的安全隐患,也是物管企业五项主要事故赔偿的情况。但小区里一旦发生坠物抛物,就将矛头指向物管行业,这实际上是个误会。”深圳市物业管理学会会长曾滔说。


      曾滔认为,物业管理的核心价值是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将建筑物及附属设施设备、公共部分的使用状态,尽可能接近接受时的安全状态。只要物业服务企业能够依法依规对建筑物共用设备设施和公共部位如外墙、道路等尽了维护保养责任,同时尽到对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有告知、制止、报告的义务,就应可以免责。


      “物管到底要不要负责?要,负的是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的责任。对于业主专有部分,如门以内的部位包含阳台、窗户等,物业服务企业只能起到提醒、协助的作用,也没有法律法规对于物业服务企业入户检查和强制维修有明确的要求。”曾滔说,这也是高空坠窗砸死男童案件中,为何物业公司不用赔的原因。


      对于如何监管高空坠物抛物,曾滔认为,一是要减少坠物的坠落途径;二是减少坠物伤人的途径。“建议政府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提供相关防范高空坠物的措施,这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否则根本进入不到施工阶段。道路设计上则尽可能地考虑人行道路远离建筑物外墙或尽量设置在建筑物内部,紧靠建筑物外墙的人行道路上面还要设置阻挡层,可以参考香港的社区连廊设计,除了能遮风避雨外,还可连接各社区和商业区,尽可能降低被坠物、抛物伤害的风险。”曾滔说,物业服务企业应尽早介入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提出专业意见,在源头堵截隐患。


用3D机器人或红外线成像等技术防坠物


      “希望政府为此立法,用强制性手段追究高空抛物者责任。同时,有效监控高空抛物,如每层安装监控,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高空抛物的防范。”李朝曙说,在中国香港、东京、新加坡,每年或是每两年会有一次对于窗户、空调、幕墙、玻璃的安全隐患排查。美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预防高空坠物,如高楼二楼大多有平台或是遮阳板,可以挡住高空坠物;每栋楼周围也都是草地而非道路,人不会轻易进入这个区域。


      唐和平认为,在防止高空落物伤人的同时,也要考虑“防坠技术”。比如对高层建筑的窗户开关和撑杆拉扣应有严格要求,花盆绿化尽量内装,房屋设计装饰时尽量防范。此外,还应加装具有抓拍技术的摄像监控,对高空进行全时监管。


      中御(广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宏杰建议,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引入第三方专业技术检测手段,如3D机器人立体扫描、红外线成像等科技化手段对高空坠物抛物进行监管。网格员则进行终端抓拍,随后将数据汇总并分类,对一级隐患的问题立刻进行处理。“建议半年到一年之内进行排查,特殊天气或灾害后要进行检测,灾前风险预防要自查,比如说台风来之前要检查,台风后第三方要介入,从源头抓起,治本又治标。”韩宏杰说。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