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视角 > 其他活动报道

其他活动报道

南方日报 | 深圳学界热议香港北部都会区,提出“临港都市带”构想

更新时间:2021-10-27

      10月20日,由深圳市决咨委、深圳智库联盟主办,马洪基金会协办的2021年深圳智库联盟第二次峰会在深圳人才研修院智汇中心顺利举办。本次峰会以“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为主题,交流探讨在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背景下,建设覆盖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腹地的香港北部都会区。全面深化深港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下报道来自《南方日报》。
      “结合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发表的2021年施政报告,我们提出‘深圳临港都市带’概念,希望与之对接、匹配、平衡。”在日前举行的“2021年第二次深圳智库峰会”上,深圳智库联盟理事长、市决咨委专职常务副主任高振怀提到。
      深圳临港都市带是指与香港海域陆地相邻的深圳区域,由西到东包括前海、南山、福田、罗湖、盐田、大鹏新区,总计面积约602.68平方公里的带状空间。
      主持峰会的深圳智库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洪基金会理事长郭万达称该构想是深港未来合作的新思路,认为当下深港必须融合发展,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圳口岸经济带将实现“1+1>2”的合作效果。
      “北部都会区是开启由治及兴新进程的标志性事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工程。”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认为,未来20年,香港与深圳接壤地带将产生第二个CBD和新增长极,深港应围绕该主题持续沟通协调。
      峰会由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圳智库联盟主办,马洪基金会协办。这也是深圳智库联盟继今年5月召开首次智库峰会后的又一场大型活动。
      高振怀说,深港口岸经济带已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写入省、市“十四五”规划和深圳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深圳“临港都市带”构想在口岸经济带基础上生成,内涵更多元。
      “这一构想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在内涵和目标定位上实现了平衡对接,对于深港融合,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高振怀说。
      如何打造深圳临港都市带?高振怀提出六大建议,一是深港共建盐田深度融合试验区,也是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功能区。“盐田地貌特征和交通格局符合‘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硬件要求。同时,盐田港与香港港口功能可互补,联手打造世界航运中心。”
      二是以制度创新提升前海开放标准,包括试点在前海特定区域由香港开发建设;大胆借鉴香港法定机构模式;实施“前海港资港法港仲裁”,以及以竞争中性为核心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在河套地区深港共建“科技自由港”,让“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科技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深港科研规则与机制衔接,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
      四是打造“三湾一河”,即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深圳河。
      五是深港共建坝光海洋科技城,打造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西有海洋新城,东有海洋科技城”的两翼布局,缓解“西重东轻”格局。
      此外,探索现有七个陆路口岸转型升级,同时优化口岸布局,设立前海口岸,升级南澳旅游专用码头为口岸等。
      “北部都会区将与深圳紧密合作发展创科产业,成为香港的国际创科中心,媲美支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在香港立法会动议“以口岸经济带动新界北发展”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说。
      刘国勋认为,香港要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改善呈碎片化的发展用地状态。“位于河套的港深创科园、新田/落马洲一带地区,将扩容及提升成为新田科技城,共占地1100公顷,可提供5万个创业项目,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群聚集效应。”
      他还建议基建先行,全面连通港深铁路交通网络。“重建后的皇岗口岸已预留了位置给香港铁路,前海到洪水桥的线路、皇岗口岸到新田等线路也要全面对接起来。同时,探讨将‘一地两检’推行至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前海口岸等,并争取更多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让人流、物流、现金流更方便往来。”刘国勋说。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也认为,当下是深港沿着口岸经济带合作的历史最好时期,并建议深港合作借鉴粤澳横琴管理区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一线管人、二线管货”。
      “目前横琴与澳门基本上融入到同一个关税区以内,绝大部分的货物可以在澳门本地与横琴之间自由来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模式,集两制之所长。”方舟说。
      他以前海为例,称前海扩区后,宝安的海洋新城纳入其中,这片填海岛屿与深圳西岸区域有天然水道隔离,有全封闭式管理优势。建议在此建设以香港模式主导的“产城合一”香港园区,融合区内的产业功能和社会居住功能。


【观点】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
“香港与珠三角产业合作从制造业走向现代服务业”
      陈广汉认为,边境口岸在深港融合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999年到2017年的深港口岸跨境人流与车流统计数据都呈上涨趋势。其中,“居于香港人士”在跨境人流占比中近半,里面近七成人的内地起止点都是深圳,“说明很多香港人住在深圳”;“来自内地的旅客”,其内地起止近六成也是深圳,“表明深港之间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而私家车早在2009年就超过了货车,位居跨境车辆首位。“这反映了香港与珠三角产业合作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科创产业转变,深港跨境就业、居住增多,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正在加深。”陈广汉说。


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创会会长、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智者张克科:

“可在深港双城三圈设立跨城工作通道和通行证”
      张克科认为,当下深港合作呈现四个转变:由“深圳单边单向阶段性推进”转变为“香港主动提出双边协同对接共进”;由“特定空间”到“沿边境纵深全方位规划”;由“基础设施、创科发展”向“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社会协同、居住就业和生态文化、商旅”等全面规划;由“单向推进的招商融资政策导向”向“规划对接、服务对接、标准对接、智慧平台对接的共赢新机制”转变。
      除了推动双区跨境公共交通服务外,张克科建议,对河套深港高科技企业、服务业企业和创新企业应给予特别的认证通行证,对基本设施、实验设备等予以海关备案放行。同时,在深港双城三圈设立跨城工作通道和通行证。
      “前海、珠海、中山、东莞和香港、澳门都需要有多种交通工具交互交换的湾区驿站,宝安有机场、会展中心,物流需求量大,对大湾区通港口岸需求强烈,可在宝安建湾区综合口岸交互大平台。”张克科说。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

“深港可联手打造‘双城经济’先导区”

      张玉阁认为,深圳口岸经济带和香港北部都会区在空间上一体、产业协同度高,可联手打造“双城经济”先导区,推动深港做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共建世界级“双子城”。
      “‘双城经济’深度对接,实际上是规则机制的深度对接,包括对接和提升规则,某种程度上要形成一些新的规则、新的标准。同时,整合深港两地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共同打造‘科技特区’,实现‘通关自由’、推动‘研究开放’、强化‘数据支撑’。”张玉阁说。
      同时,他建议支持深圳国资国企、大型央企和民企等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支持深圳企业到北部都会区设立双总部、分公司、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机构,开展项目合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

“建议考虑直通铁路满足长距离跨界交通需求”
      邹兵认为,针对未来旺盛的跨界人流增长趋势,要区分内地长距离去港商务旅游客流与深港两地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需求,统筹全市的口岸布局和功能定位。可考虑利用直通铁路,将长距离跨界交通需求剥离一线口岸,减轻边界地区口岸通关压力。

      “建议重新研究深圳市域内国家铁路和城际线直通香港的可能性,并结合深圳全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考虑增设新的铁路口岸,如探讨前海、机场东、平湖、坪山等枢纽的可能性,引导长距离跨界交通的分流。同时,深圳河沿岸的重要节点,如河套、福田保税区等,增设简易人行口岸,应为两地交往频密的特定人群提供更便捷的通关往来服务。”邹兵说。【记者】张玮


      图文链接:点击进入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