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玮)今年深圳全面重启改革,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对全市31个单位、98项改革进行了专项督查。民间各界究竟如何看待这些改革举措?2日,深圳知名民间组织马洪基金会启动“2014年度深圳改革系列沙龙”,并以“我眼中的深圳改革”作为首期主题。
“过去30年深圳改革基本是自上而下,但如今已经进入到攻坚的深层次阶段,仅靠顶层设计已经比较难推动,因此需要一种民间力量与之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以此推动改革发展。”马洪基金会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李罗力说,该沙龙将以不同主题,平均每1—2月组织一次。当日深圳官方、民间、学界和媒体人士等均参会。
“改革项目虽多,真正攻坚未开始”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对全市31个单位、98项改革进行了专项督查,评选出了16个超100分(含100分)项目。而全市六成督查的改革项目属全省全国先行先试,其中有24个改革项目成为深化改革的典型。然而,不少与会发言者认为,一些改革项目只是“改良”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拟定了这么多的改革举措,可是不是真的改革呢?我认为很多不是改革,就是一个发展延续,是日常工作。”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副院长黄发玉熟知深圳几乎所有改革项目,但却如此直言。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魏达志是最早来到深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深圳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深圳建市到1994年,这段时期深圳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摸着石头过河,突破了很多禁锢区。第二个阶段,即1994年之后的深圳改革已较难独善其身。而对于当前的改革,深圳虽也改了很多,“但真正的改革攻坚还没有开始,都是在边上‘打外围战’”。
“应克服改革焦虑症,重视改革质量”
“我认为深圳要克服改革焦虑症,不能因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没有提经济特区和深圳,一些人就觉得是不是会被边缘化,因此要做一些改革举措来显示特区的存在和重要性。改革不要只讲数量,而要讲质量。”黄发玉认为,深圳现阶段应抓住核心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以此推动改革。“推动一项改革一定要考虑得综合一些,不能点到为止,这样才能在全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的作用。”
魏达志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大好背景下,深圳应创造改革亮点。“深圳改革一要尽快实现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二要实现改革与开放的互动,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与制度;三要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大幅让利民生;四要在国际化进程当中要实现立法改革,比如深港合作当中的法律衔接。”
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则提出“改革的价值观”问题,“这个价值观就是‘为谁改革,为何改革’,一定是为市民服务,为改善市民生活服务的”。
“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改革”
在讨论深圳当下改革时,“民间力量”成为各界认为的“开门改革”新推手。李罗力说,马洪基金会自去年举行“评价政府白皮书的金秤砣奖”后,引起包括官方在内的各界关注,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民间评议越老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过去30年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现在改革进行到一个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普遍性问题基本解决,但最深层次的、触动到利益集团利益格局的经济体制改革则进行得非常艰苦。”
李罗力说,这种改革必须配合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在这种改革形势下,只靠顶层设计已经比较困难,更需要一种社会力量、民间力量来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和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以此推动改革更深发展。“现在需要的就是把民间意愿整合起来,然后系统化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上下结合,这就是纵向民主。”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津逵说。民间组织“公众力”负责人范军则表示,深圳正在形成一种行政吸纳社会的习惯,开门改革逐渐成为一种风尚。“现在很多部门在组织参与改革时,都想到了要吸纳民间社会各界的利益和声音。”范军认为,香港是典型的公共咨询决策城市,而这也是深圳未来的方向。
原文出处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