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下午,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深圳报业集团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深圳城市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高端学术沙龙在银湖CDI大厦顺利召开。
沙龙由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教授主持,马洪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博士做致辞嘉宾。沙龙邀请到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产业转型领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常修泽教授;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博士;马洪基金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临时党委书记、原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教授;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成员、原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黄发玉;深圳大学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马春辉等知名专家学者,以及Green China Lab创新投资中心创办人包宇、深圳市码隆科技有限公司总监李懿麟、深圳市易合君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李鹏等新锐企业家,就深圳在国内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深圳早在2005年就开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2007年又着力研究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互联网、文化创新、新能源新材料等几大产业。经过七、八年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占近36%,特别是在第二产业里比重更大,达70%。在2011年,深圳提出培育未来产业,包括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产业体现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态势。
深圳现已初步形成合理优化的梯次型的产业结构。从产业大类来看,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传统产业等“四方面军”。从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来看,目前还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超过70%。同时,目前深圳工业总产值的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在第三位,位列上海与苏州之后。其中龙头企业的作用十分强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深圳市本土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有4家,未来五年希望培育发展更多大型企业。同时,深圳还需营造良好的环境,培育在各个领域领军的龙头企业,构建一个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强劲的产业体系。
郭万达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提到,常修泽教授的人本论、产权论、包容论思想在国内具有深远影响。此外,本次高端学术沙龙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他相信此次沙龙在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首先,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常修泽教授解读了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然后做了“关于广义产权论与产权保护制度”的主旨发言,他强调在当前重要的历史节点,要完善保护产权制度,加强产权制度建设的保护,产权就是经济体制的大基石,要以稳定,公平为核心,才能让整个社会成员都享受“公平正义”,享受“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从而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给整个社会提供“定心丸”和“定盘星”。
随后,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博士分享了他对于深圳城市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一些根本的思考。他以“深圳是什么”开篇,认为最基本的原则是多元,多元才会产生创新,创新制造新的多元,循环不息。而企业家和劳动者之间应建立经济和命运、利益共同体,他又通过比较英美资本主义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认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需要将社会基础加进来,要有道德、文化、根;第三,他批评深圳的功利性,认为深圳的发展需要留有余地,这样才可多元化,才可产生和适应破坏式的技术和创新,才可有以人为本的永续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临时党委书记唐杰教授,以“创新中的企业与政府行为”为题做了两个方向的主题报告,第一方面讲供给侧改革,他利用图表分析了全国的情况后,讲到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要回归到古典经济学,回到马克思主义。唐杰教授认为随着人的思想增长,知识增长才是创新增长的过程,而发达国家就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人均财富为主的国家。第二方面他讲到康雍乾盛世,他分析康雍乾盛世和地理大发现的关系。他讲到中国农耕文明不能自然产生以科学引领的工业革命。回顾擘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史,科学是工业革命最大的基础。法治化的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与保证。如同恩格斯所言,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英国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创造带动创造、发明创造发明、创新带动创新,从而创造出时代的伟人和伟大创新群体。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培根倡导的科学院制度,柯克推动的专利法制度以及洛克劳动价值论的产权保护制度奠定了现代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
Green China Lab创新投资中心创办人包宇分享了一些国外对创新的定义,他觉得最好的是乔布斯诗人式的创新。他介绍了一个创新驱动模型,包括价值,方法,知识,管理风险四个环节。他觉得创新的核心首先是价值问题,而深圳和北京相比,它的创新短板就是缺乏林立的大学,和研究思想和方法的智库。企业的本质在管理风险,深圳的这一环节已经很不错,深圳是一个公司竞争力很强,价值多元化、开放性的地方。深圳要创新,重在创办大学,建设智库。
接着,深圳市码隆科技有限公司李懿麟总监分享了国内人工智能在视觉、语音等领域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他认为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虽落后于世界水平,但也正在逐步兴起、处于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他也详细阐述了积木式创新的概念及创造方式,并推测互联网这轮的技术创新已经过去,未来属于人工智能时代。
来自深圳市易合君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李鹏则在产融结合的案例中提到:产业和资本高度融合的一种方式,它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产业到资本,从产业聚集到资本引导,另外一种方式是由资本作为先行,从资本到产业升级,再由产业升级回归到产业聚集。
深圳大学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点评时谈及:一是他认为常教授的包容式产权很好,深圳可以走出包容性的集体产权。他还表示,如何能自信的面对后工业化社会和服务经济的到来,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二是是否应该扶持一些按照市场规律本应该淘汰的企业,需要我们审慎的考虑,检讨和反思。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马春辉在点评中表示:深圳,甚至是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产业是新型技术产业;其次,国外在制定广义产权保护政策的问题上,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第三,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比较突出,PE大部分都投放在信息技术产业,这也恰恰印证了与产业的比较优势有关系;第四,中国的创新企业确实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从地区来讲,深圳更具有典型意义。
互动交流环节上,与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们围绕深圳产业转型与企业发展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来自经济日报的记者喻剑针对陈文鸿博士刚才的演讲,提出“有余地的创新能够抵制破坏性的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他认为,破坏式创新带来的巨大能量是中国需要面临的问题。对此,陈文鸿博士认为,破坏式创新一方面是一些空间发展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空间讲究。另外,机器人的发展跟企业、利润各方面是有关系的。
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成员、同创伟业董事长郑伟鹤向常修泽教授提出:未来三五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发展如何?常修泽教授对此回答道: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很大,特别是今年美国大选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按目前中共中央已经确定的“十三五”规划来看,经济发展应该保持在6.5%左右的增长率,但出口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其次,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来说,速度不是特别令人忧虑,让人忧虑的是结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未来经济的发展能否顺利,关键在于结构能否成功转型升级。
紧接着,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成员、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翔认为,目前中国的法治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甚至妨碍经济的发展。第二,深圳虽然说经济领先于全国,但是法治上并没有。
随后,中国经济时报主编张孔娟向李懿麟发问,企业家需要创新力,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力才能持续的发展,在破冰上是怎么做到的?李懿麟表示,破冰方式有很多,比如不确定性问题不会去碰。另外,很多问题发展的方向和预想不一致,但在这个过程中,力争做到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方法的避免、并添加一些助力。
互动环节最后,常修泽教授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社会现实给智库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需求,深圳这样一座创新性的城市在中国崛起,但我们的软实力却没有跟上,建议组织更多类似的沙龙活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二是,智库是要探索未知,而不是宣传已知,要解放思想,大胆想象。
最后,深圳社科院的原副主席黄发玉做了精彩的总结,他从创新的理论、创新的本质、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条件四方面进行结题,认为深圳主要是技术创新厉害,而科学创新不行,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本质的区别,深圳要加强科学创新,通过科学创新、通过基础理论创新来推动我们的技术创新,要有有效的市场,要有有为的政府,要有开放的科研体系,要勇于打破垄断,这样创新才有源泉,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深圳亟待形成成熟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培育更多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鉴于此,参与沙龙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纷纷提出,应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深圳产业转型,带来创新企业的飞速发展,让“国际化”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