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专刊、特刊

专刊、特刊

马洪基金会专刊2015年第5期

更新时间:2016-11-01

 

2015年度第一期主题沙龙

 

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

 

主要观点综述

 

2015年5月23日,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在银湖CDI大厦三楼多功能厅召开“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主题沙龙。来自深圳各类社会组织的一线从业者、参与者、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者60余人,就社会组织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探讨,提出社会组织的发展障碍和解决对策。

现将沙龙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以后,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阶段里,社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政府要转型,政府要简政放权,社会上很多原来属于政府的管理职能要转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接。同时,这些组织对政府要监督,政府的运作要公开化、透明化,要扩大公共参与,这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组织正在迎来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纵观社会组织生存现状,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发展的起步期。从注册登记到法律监管,从资金筹措到财务诚信,从承接职能转移到创新社会服务,从志愿者开发到专业团队建设,从政府关系互动到社会公众互信,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有很多模糊地带,需要不断地厘清和明晰。社会组织需要翻越“法律时务、收支财务、创新服务、团队要务和公共事务”这座“五指山”,才能真正获得长足的成长空间。

一、社会组织团队要务

社会组织发展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专业团队。团队成立之初如何吸引人加入组织,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样四个问题:一、如何满足团队成员多层次的需求;二、如何统一组织与团队成员的事业目标;三、如何实现团队成员的职业规划;四、如何实现团队成员的社会理想。这四个问题是社会组织团队形成之初,员工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组织者考虑的问题。组织者要对员工和志愿者进行了解,分析,通过测评和调研看需求,是经济原因,还是社会交流方面的原因,或是为了自我实现,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决定是不是组织想找的人。

在团队初步建成之后,就要使团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此时需要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机制;二是如何建立志愿者的专业化分工与培训,这两个问题是团队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培训必须坚持专业化、创新性和模式高效性。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一个有序的服务模式。

在团队向更高层次发展时,需要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打造具有核心价值的团队文化;二是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这是社会组织团队建设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社会组织也相当于是一个法人,人有人格,法人也有法人的人格,是我们社会组织掌舵人人格的延伸,也是这个组织中所有参与者共同人格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必须要有他的愿景、使命感、价值观,以身作则,发现员工和志愿者身上的优势,凝结在发展的主干上,形成自己的团队文化,增强凝聚力。同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来规范和引导团队的发展建设。

一个社会组织要想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光有自己的核心团队是不够的,要考虑建立一个志愿者的网络体系。这不单单是团队建设问题,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本身可以给参与者带来很高的社会荣耀感,满足志愿者的心理需求。

二、社会组织收支财务

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两个瓶颈,一是缺人,二是缺钱。社会组织在财务管理当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筹资,这是生存问题。无论是社会公众捐助还是政府拨款,很多社会组织对外筹集资金都存在很大困难,这里面有多样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信任度较低造成的。

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较高的财务透明度和财务治理水平非常重要。许多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水平非常有限,有很多还是按照普通企业会计制度做帐,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制度就比较冷门,会计人才比较少。政府要求社会组织每年对财务进行审计,以便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既然是由政府提出来的监督,能不能由政府牵头购买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统一核算,通过财务数据监督我们社会组织的经营情况。

筹资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非慈善基金会缺乏专门的捐赠收据。当社会组织接受社会公众捐助时,没有合法的票据开具,只有自己的收据,这样很难获得捐助者的信任。此外,捐助者的退税程序也很复杂,很多捐助者捐款之后无法办理退税,这也导致他们不愿意捐款。

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的社会机构,生存就不是为了赚钱。对社会组织的评价,也不能只关注财务报告。因为社会组织的产出,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这种社会效应应该怎么去衡量,确实值得我们探讨。

三、社会组织创新服务

清晰界定社会问题产生的需求,才能够导引创新服务。但如何界定社会问题,是社会组织还是政府来表达需求,有没有方式和渠道表达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从政府角度出发“发现”需求与从群众角度出发“遇到”需求,是两种不同方法,所触发的需求外延也大不相同。政府透过职能转移移交给社会组织的社会需求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必须确保社会组织界定社会问题的自主性,进行创新服务,回应社会需求。

成立社会组织意欲为何?除了面对社会问题,营利与否也是界定社会组织性质的核心要素。一个组织的性质是政府机构,是社会组织,还是企业,与其服务范围、提供服务方式紧密相关。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应该通过法律明确界定。性质界定不清,不但影响到税制的应用,也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可能产生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混淆带来的贪腐。

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政府常常通过购买的方式影响或左右着社会组织,因此要避免用服务清单的方式界定、限定服务方法,给社会组织服务方式提供空间。否则,在政府采购的指挥棒下,社会组织面临资金匮乏的情况时,就会丧失探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胆识和魄力。

如何解决居民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组织的认知盲点,是当前中国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居民对社会组织不了解,不知道可以提供什么服务或到哪里找服务,更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参与其中。即使接受了社会服务也不知如何评估,甚至将社会服务等同于企业服务,认为社会服务是政府购买送给居民的。面对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接受服务者不但没有参与感,反而刺激出弱势与强势对话时的敌意,是否被满足社会需求很难评估,社会问题也难以厘清。

一个社会如果对社会问题没有认知,也一定难以对服务创新及服务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到底什么是创新,衡量创新的尺子是什么,被服务对象有没有评估权,有什么样的评估权,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社会服务的创新方向。

同时,如何实现社会组织的检索与认证,如何让有需要的人找到想要的服务,让参与服务者能够找到想参与的服务,这套系统非常重要,如同企业黄页,应该逐步建立带有认证和评价的社会组织黄页。

被服务对象、社会组织的自我认知,以及彼此认知,直接影响社会服务文化的发展,社会组织服务创新,需要被服务者、社会组织自身、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

四、社会组织公共事务

社会组织的公共事务,是指社会组织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处理公共关系,以提高公众认知度,构建社会认同感。

首先,做好政府方面工作,争取政府支持,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因为,在公共事务领域里,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简政放权也好,授权也好,政府让渡一部分公共事务给社会,我们才能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使社会发展不会因为权利过于集中而受到阻碍。

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目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但尚在幼稚期,社会组织人才缺乏,每个社会组织的能力也有限,完成一项工作,单打独斗效果可能不够圆满,引来社会怨言,团结起来,共同合作,才能做好社会服务。

社会组织光有好的理念、好的思想,提供好的服务还不够,要向企业学习,做好传播,提高公众认知度。社会组织虽然不能像企业一样做大量的商业广告,但一定要利用好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工具,输出自己的理念,提高认同感和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应该成为社会组织的整体理念。

公众不了解社会组织,是筹资难的重要原因,这当然可以通过公民教育来实现,但最重要的还是自我宣传,不能光是埋头苦干,也要向社会展示自我。

五、社会组织法律事务

以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处于幼稚期,管理混乱;现在政府、公众、社会组织自身都对社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要求,社会组织的发展亟待相关法律规范。

社会组织立法首先要回答最基本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立法的两个方向或目的,以管控、约束为目的立法是一种行政法,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立法是一种民事主体法,结果是不一样的。民事主体法可以把社会组织视为一般的社会主体,享有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是社会组织里“谁说了算”的问题,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牵涉到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按照社会组织章程,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利机构,社会组织要做什么,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定等工作,都应该是会员代表大会组织制定,但我们看到的现状是,所有社会组织都必须遵守政府制订的《章程》范本,留给社会组织发挥的空间非常小。

社会组织的审批流程、设立资格等没有一个法律规定,随意性很大,急需法律保证。此外,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的行政处罚尺度也没有规范,主管单位管与不管存在尴尬,人治情况较多。有的社会组织上面既有业务主管单位,又有社会组织管理局,他们双头管理,各说各话,非常混乱。我国社会组织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一部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门法律。

社会组织是社会的细胞,正如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社会组织能不能自主成长决定了社会肌体能否健康发育,立法滞后,管理呆板,社会组织缺少自主、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和氛围,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错乱,对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还没有形成共识,发展、扶持社会组织的目的与社会建设的需要存在偏差。

社会组织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转型密切相关。过去经济不发达,社会组织充当的是公益组织,也就是救灾救难,扶危济困。今天越来越多社会组织从业者认识到,社会组织不仅仅是公益组织,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工作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将来,社会组织还要通过服务改变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形成一种文化。

30年来,改革开放,企业依法自主成长,经济高增长,使深圳迅猛发展成一个世界瞩目的城市,未来的三十年,深圳若以开放的态度让社会组织依法自主成长,将在社会建设方面再创辉煌。今天活跃在社会建设领域的践行者们,很多都是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希望政府多听一听他们的意见,通过立法为他们的自主成长服务。

 

 

主要精彩发言

 

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主题沙龙上的讲话

 

李罗力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本期的沙龙,我们也非常感谢福田区苗常委以及在座的各位来宾、朋友们,非常欢迎你们,也非常感谢你们。尤其今天是周末,大家牺牲了休息时间,又是红色暴雨,这么恶劣的天气,这么多人来参加这个沙龙,说明这些来的同志都非常关注社会组织成长这个话题,包括新闻界的朋友,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中国现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以后,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这样的阶段里面,社会组织的作用应该是越来越突出了,政府要转型,政府要简政放权,社会很多的政府原来的管理职能要转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接。同时,这些组织对政府要监督,政府的运作要公开化、透明化,要扩大公共参与,这都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这些都需要我们的社会组织成长起来,从大的历史发展、历史阶段看是这样的。

另外,大家也知道,最近讲深圳的文章特别多,深圳应该说在我们国家新的发展阶段走在了前面。最近我在北京一些大的论坛上,都会讲这个观点:过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现在中国进入了新的创新发展的阶段,深圳仍然是一块最有活力的沃土,走在全国的最前面。因此,把深圳民主法治的社会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依法治国推动起来,是我们的使命。

这次沙龙要讨论的是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在给大家发的邀请函中,也讲到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还是在成长的初期,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沙龙本身,不是讨论政府对社会组织如何,主要讲我们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问题。另外,这次的主题沙龙也不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些成功的做法,而是大家共同来认识我们存在什么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社会组织发展都存在什么样的障碍,应该如何认识它们、分析它们、解决它们。我们大家来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这次沙龙的形式也很特别,范军同志有很多点子,这次专题沙龙的策划上,他把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五大问题比喻为必须翻越的五指山,我相信这次的沙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沙龙。

 

 

在沙龙结束之际,我想谈三点感想:

第一,这个会开得非常好,每次范军都能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收获。今天我们这个沙龙从别开生面的组织形式到大家分组讨论的深度和发言的热烈,乃至每个组长发言对整个社会组织现在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都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去年举办的几场沙龙也大都采用这种开放和深入讨论的方式,说明这种方式能够更多、更好地让大家有一种思想和智慧的碰撞,能够充分听取大家的各种想法、意见和建议,使我们获得了很好的会议质量,相信媒体朋友也会有这种感觉,这是我第一个感想。

第二,一开始我们就讲了,这次沙龙的重点在于提出问题。现在我们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非常多,沙龙的设计是从五个方面讲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成五个小组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即使现在讨论结束了大家还有很多话想说,很多问题想讨论。事先我们也想到了这一点,准备在今天沙龙的基础上今后再做进一步细致的讨论,力争每个专题都再举办一次沙龙,这样保证大家能够对我们社会组织成长发展的问题,所面临的五座大山,都能通过更细致深入的讨论获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共识,这样就会形成更好的成果,使我们深圳的社会组织走在全国的前列,能够创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在社会组织成长发展的各方面都能成为一个引领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把这个工作做下去。

第三,今天沙龙上很多人都讲到马洪基金会。马洪基金会从成立开始设立了两个行动目标,一个是评价政府,开展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第二个是成立深圳智库百人会,重点是在改革上,创办民间改革论坛和沙龙,用智库百人会的方式激发我们的社会专家来对现行的体制、政策提出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但我觉得从今年开始,尤其马洪基金会参加了福田区优秀组织评选后,再加上我们举办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沙龙,我觉得马洪基金会也应该给深圳的社会组织成长发展搭建一个平台,马洪基金会应该增加一个使命,除了评价政府,除了推动民间改革外,还应推动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如果大家愿意加入到这个平台上来,我们马洪基金会将用我们的优势资源给大家提供很好的服务。

我刚才和刘主任讲了,希望大家都加入到智库百人会中来,我们把智库百人会真正的做大做强,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形成更好的资源平台,把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在这个平台上结合起来,我们就能达到建立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联盟,一个强大的共同体,这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是我给大家提的一个建议。

希望今后的沙龙开得更好!谢谢大家。

(李罗力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打造社会组织评估深圳标准

 

——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主题沙龙上的发言

 

苗宁礼

 

非常感谢马洪基金会和公众力邀请我来参加这个沙龙,开过千场会,讲过不少话,但参加今天这个活动还是感觉有压力。今天来到现场的不少嘉宾,都是深圳社会建设界的精英人物,有的在全国都有影响。所以,我站在这里发言,有研究生面对导师做开题报告的感觉。今天的沙龙很有意义,讨论的都是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实务性问题,大家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的方法,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主办方给我的任务是让我来介绍福田区社会组织系列评选的一些做法,我想这是希望从政府和社会机构结合的角度,就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一个好的社会组织提供一个解读视角。这个话题和大家过一会讨论的问题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不完全紧密吻合,但是有涉及,不深及但是涉及,还是有一些结合点的。

我就按照这个命题讲一下,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今天上午在办公室自己做了一个PPT。

福田区的社会组织系列评选,是福田区构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体系工作中的一项措施。从前年开始,为了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做好对社会组织的服务,我们开始建设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体系。政府对社会组织所应做的工作,可以高度概括为两条线,一是服务,一是管理,我们始终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政府职能转移、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组织,目前对社会组织首先还是一个要扶持发展的问题。整个综合服务体系,我们提出来构建三个模块、十二大功能。目前做的比较有成效的有这样几个方面:区委区政府拿出3500平方建立了社会组织总部基地,有了一个集中为社会组织服务的空间和平台;每年拿出2000万元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社会组织实施一些优秀服务项目;再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努力建立多维度的资源对接机制,包括政社、企社、融社、社社、媒社五线对接,这五个对接我们做了不少实际的事情,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说了;还有优化行政服务,包括年审服务、财务服务、法律服务等等;还有促进交流培训,我们在总部基地开展的交流培训,一年时间开展了300多次,基本每天都有活动;再一个就是社会组织的系列评选,已经搞了两年,去年评的是三项,年度突出贡献社会组织、年度优秀社会服务项目和年度社会组织领军人才。评完以后,区民政局觉得不错,就把他们负责的社会组织等级认定工作也纳进来,增加了一项,就是评定年度规范建设社会组织,但是这一项和前三项评选的渠道、过程不一样,今天重点分析的还是这两年都有的三项。

一、 评选的目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要开展评选。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想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激励作用。也就是通过为社会组织授予荣誉,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注入动力。深圳、福田现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已不是星星之火了,火苗已经燃烧起来了,我们希望再加点油,加点柴,让火烧得更旺。

2.回报作用。社会组织的当家人和工作者,在为社会默默做着贡献,追求的是公益,不求太多的回报,实际得到的关注、回报也比较少。作为政府和社会,对越是默默奉献的人,越是要主动给予回报,他们温暖社会,社会要温暖他们。

3.导向作用。通过建立评选标准,评选出优秀的社会组织和领军人才,给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

4.诊断作用。通过评选,了解福田乃至深圳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我们拥有哪些优秀社会组织,有哪些优秀的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开展了哪些有意义的社会项目;同时也了解社会组织发展的不足,看薄弱环节在哪里,掌握社会组织眼下的家底,为下一步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建设积累信息、提供参考。

二、 评选的机制

在评选机制上,有三个突出特点。

1.专业性。评选的实施主体,今年有很大变化。我们去年的评选是政府直接组织的,今年就委托给了社会机构马洪基金会,政府只起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因为感觉到用专业组织来做,他们做得更精细、更科学,他们是自身是社会组织,也天天与社会组织打交道,了解优秀的社会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了解优秀的社会组织人才是什么样的,而且在评选的时候,也知道依据什么可以得到准确的评估,评什么,怎么评,他们都比政府更熟悉更在行。事实上,今年在评选的时候,就做得比第一次更加严密、细致、科学。

2.客观性。评选设计了具体的指标,而且尽量定量,今年还增加了一个实地评估,除了专家审阅资料,让相关人员陈述、答辩之外,还到现场进行检查和验证。

3.开放性。多个方面都体现了开放。参评对象开放性,尽量将门槛放低,让更多的组织和人员能够参加评选,而且优秀的社会服务项目,不要求是福田区的社会组织来提供,外地社会组织在福田实施的也可以参与评选;指标设计的开放性,集思广益,社会组织、专家、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政府人员多方商定;评委产生的开放性,政府有一个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评审专家库,汇集了60多位专家,马洪基金会有一个智库百人会,从这两个库里面随机抽取专家;评选过程的开放性,评审时邀请媒体参与,全程监督;评选结果的开放性,评选结果正式确定之前通过新老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

三、 评价维度概括

对不同的奖项,有不同的评选标准。从PPT展示的这些表格中,大家可以看到年度突出贡献社会组织、年度优秀社会服务项目、年度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各有自己的评审指标。福田还搞了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评审,由于涉及到2000万元资金的使用,也有一个经过反复研究确定的评审指标体系。这几个项目的指标体系,都比较具体,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这里不详细介绍。我觉得假如是从评定一个优秀的社会组织的角度,对相关的指标进行高度概括提炼的话,最主要的评价维度大致可以浓缩为四个:治理状况,事业价值,动员能力,创新性质。

1.治理状况。也就是社会组织自身的治理情况。一看治理结构的现代性,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或监事等齐全,并按现代治理机制运行。二看管理制度的完备性,有章程,得实施;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必要的绩效管理等制度比较健全、执行得好。三看管理方式的人文性,注重使命驱动,不光是靠绩效管理;注重民主管理,社会组织自身要体现社会治理的先进性,比如决策注重协商,各种运作都能透明;注重帮助员工成长,这一点很关键。

2.事业价值。从事的事业和实施的具体项目要具备社会价值,那么对这种“价值”怎么看?这个“价值”指什么?我觉得对这个“价值”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理解。最基本的层次是“生存”价值,事业和项目有助于解决他人遇到的生存问题,如大家一想到公益,就首先想到的救灾救难、扶危济困等。做这些事有必要、有意义,值得敬重,但是社会组织只做这方面的事业,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或者说2.0版的价值是“发展”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了,面临的是发展问题。社会组织要积极促进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健康发展了,扶危济困问题,也会解决得更好。我们现在一些社会组织已在做这方面的创新,比如福田的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他们今年评上了领军人才,去年评上了优秀项目,他们这几年组织社会医疗机构参评示范单位,将这个评选结果提供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形成激励机制并开展一些购买服务,这就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格局的进步。还有香蜜湖街道的一个物业服务民非组织,承接了原由社区工作站承担的12大类90项的社区服务事项,做得很好,这就是参与了社区治理的创新。对于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参与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目前政府特别看中,社会组织要注重这方面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再往上走就更好了,第三个层次或者说3.0版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就是说通过你的行为改变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形成新的理念和风气。比如,有的社会组织开展了家庭垃圾零废弃行动,改变了一些家庭的生活习惯,促进了环保文化的传播。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马洪基金会设立“秤砣奖”,民间评议政府,通过这个活动改变政府的理念,也改变社会的理念。让政府更好地意识到不能光说不做,而且做的怎么样要及时、透明地给市民报告,让大家监督,形成新的行政文化;也给公众一个启发,原来民众的力量还那么有力,可以给政府打分,评价政府,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就会增加,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其意义是重大的。

3.动员能力。不同于企业的营利性积累和政府的公共制度安排,社会组织自身拥有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要做成事,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资源包括经费、物资、场地等在内的物质资源,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志愿者、专业人士、居民等在内的人力资源,还有政府掌握的各种资源。去判定一个优秀的社会组织的时候,要看方面的能力和表现。那么怎么去动员?我的粗浅的认识是,一靠项目的意义,你所策划的项目有社会价值;二靠找到双方的结合点,主动分析对方需要什么,为对方出谋划策,设计行动;三靠勇气和信心,有些社会组织不敢跟政府部门打交道,其实政府部门也要做事,也要改革创新,特别希望有好点子、好帮手,你为他们设计一个好的创新项目,还帮助实施,有几个部门不欢迎?

4.创新性质。马云是我的偶像之一,思想比较超前,能想、能说、能干。他说:“在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里,有一样最精髓的东西,就是‘拥抱变化’,拥抱变化和永不放弃是阿里巴巴最伟大的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满足社会需要,自己也才能持续地发展。作为社会组织,要回应新的需求,项目内容要创新,项目实施模式要创新,使服务更便利、更有效,自身内部治理机也要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怎样才能做到创新?我也琢磨不透,但觉得学习观察、问题意识、需求意识,应该对创新有作用。

这是概括出来的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价的四个基本维度,如果把一个社会组织比喻成一个人的话,“治理状况”就是要有一个好身体;“事业价值”就是要有一个好品行,释放正能量;“创新性质”就是要有一个好头脑,善于思考;“动员能力”就是要有好的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做成事,做出事业。

最后,想说一下我们应有的共同的期望,就是把深圳、把福田建成社会建设的先行地、活力区。我们要出优秀的社会组织、优秀的社会项目,优秀的社会人才,还要争取出社会组织的标准。深圳的市场与行政领域不少改革在全国发挥了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希望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也能有带有深圳烙印的标准,得到大家的认可走出深圳走向全国,在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建设方面同样当好排头兵,做出咱们深圳的贡献。

谢谢!

(苗宁礼  福田区区委常委、福田区社工委主任)

 

 

发展社会公众事业,提升社会幸福感

 

——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沙龙上的讲话

 

徐景安

大家幸福吗?

2014年深圳的人均GDP达2.4万美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是第一位,但是在中国幸福城市排名中,2012年是92位,在广东省21个城市排名第20位。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当中,深圳市是最富有的,但深圳的幸福指数是最低的。

我最近专门写了一个文章,送给新任的马书记,题目是《深圳特区还特什么》。当年改革开放,深圳定位很清楚,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那么今天深圳怎么定位,示范什么?为什么深圳越来越富,却幸福感越来越低?我们要反思:改革是为什么,开放是为什么,发展是为什么?其实最终都是为了老百姓幸福。深圳特什么?其实就是深圳人要特别幸福,要走出一条深圳的幸福之路,要为中国幸的福之路做示范。所以,提高民众幸福感应成为深圳的新目标。深圳政府应以此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改革。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发育社会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培育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是社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相比而言,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成本低、效率高、专业化,可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比如,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大大高于交通事故死亡10万人、工伤事故死亡13万多人、各类刑事案件死亡7万人,更高于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中国1亿人有心理问题,严重精神病患者1600万,在疾病排名中已超过脑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深圳每年有2000人死于自杀,精神障碍患病率10年间增加了100倍。可是,情感关爱和预防自杀,中国却没有一个部门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我创建了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自2009年4月28日开通免费咨询热线88851085以来,至2015年5月24日,共接来电25301个,接待来访面询1456,成功处理自杀和他杀危机个案31起。

中心的服务是免费的,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徐景安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原深圳市体改委主任)

 

 

社会组织价值观创新

 

——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主题沙龙上的发言

 

谢志岿

 

我是来学习的,本来没想在这里发言,在座的各位都是长期在社会建设领域、社会工作领域耕耘的,我研究的内容比较杂,社会组织我也是兼顾研究一下,总的来说是来学习的。

今天的活动组织得非常好,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非常好的头脑风暴,充分体现了社会组织的活力。一个多小时里归纳整理了四、五十条意见,内容涉及了各个方面。相信这些建议、好的点子都能为我们促进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谈点感想。社会组织也是我们社会的希望,社会的基本单元,就像我们的经济活力,依靠企业,我们的社会活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组织。没有社会组织的活力,我们的社会单靠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是没法形成合力的。有了社会组织的繁荣和活力才有我们社会的繁荣与活力,这个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

社会组织的发展,理论来讲,有一段路要走,我们在座各位比较殷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社会组织的发展涉及到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转型问题,这个问题一定会随着我们整个国家的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蓬勃发展。一方面对政府提了意见,比如说政府需要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还有要做更多的孵化,该放手的要放手,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关系要做一些调整,使得社会组织能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本身也有要调整的问题,我在公共服务组讨论,里面谈到了,我们社会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价值观创新。刚才讲了社会组织,不完全是提供公益服务,有很多种服务,社会组织所谓的姓社不姓政也不姓经,他的核心目标是非营利性的,他是服务于社群的,这个理念是最关键的,如果社会组织的宗旨是盈利的,是像企业一样去赚钱的,那就不叫社会组织。

如果像政府一样干活,天天用政府的行政化手段去执行,他就姓政而不姓社。社会组织是姓社的,既要区别于企业也要区别于行政,对于整个组织使命、宗旨、组织方式和活动的方式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认为社会组织一定是秉持着非常好,甚至崇高的理念,是服务于社群的。他一定有很高的公共精神,公共价值追求,才能承担起社会组织的使命。否则的话,如果他打着社会组织的牌子,在这个招牌下去做赚钱的事情,你还希望政府免税?这个可能就背离了社会组织的初衷。所以我们从整个的政府和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组织当然要发展,没有社会组织的发展,我们就没有好的社会,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组织有自我更新、自我价值再造的过程,这样的话社会组织才能不辱使命,真正符合我们的社会发展。

社会组织不能像营利性企业一样。虽然可以像企业一样经营,但他不一定是营利的。这里面有一个是核心的,那就是作为社会组织的使命,确实不是像普通营利性企业一样唯利是图,想去赚很多钱。

但作为一个职业,对于从事社会工作的从业者来说,是可以有一个体面的生活的。不能说这一辈子不赚钱都必须做公益了,不是这样。你作为普通的职业从业者,把服务社会作为职业的话,你也得有一个生存的空间,你也得有体面的生活,这不矛盾。社会组织不可能利益最大化,你的目标不可以设定这样,要设定这样的话,我们不如就建立一个企业,我们购买企业的服务,互相竞争算了。但是社会组织中作为个体的从业者,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他应该有社会中等的生活水平,有一些特别优秀的社会组织从业者还可以更高一点,这样使得很多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

社会组织需要有经营,社会组织本身的财务管理是明确的,它就是非营利组织,你不能分红,只能滚动发展。像香港赛马会,他界定为非盈利,没有人在里面分红,但是老总年薪可以几百万上千万,薪水可以是非常高的,可以体现绩效,但就是不能分红。

(谢志岿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社会组织成长需要翻越五指山

 

范军

 

今天到场的都是深圳社会组织先行者,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很大,始终无法逾越;有的很小,会被折腾得够呛;有些是看不见的,会留下诸多隐患。通过简单梳理后,我们将其归纳为“法律时务、收支财务、创新服务、团队要务和公共事务”五大类,可以形象的称之为“五指山”,这典故出自于西游记,是孙悟空和如来佛的故事。社会组织要取得长足进步,就必须跨越这座“五指山”。我在想社会组织的发展,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那么多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很难跨越如来佛的五指山。

今天的沙龙活动采取工作坊形式,分为“法务、财务、服务、队务和公务”5个小组,以绘制“问题树”和达成“行动树”来深度透视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性、紧要性和关键性,我们马洪基金会和公众力民间智库的社会组织研究小组提前做好了功课,针对每一类主题,列出了20个问题(详见附件一),一共是社会组织的一百问,方便大家讨论和选择。

今天活动的安排就是分了五个组,目标就只有一个:提问,集中起来提问!

一是社会组织法律时务方面的问题。法律问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基础,也是需要尽快明确的事宜。

二是社会组织收支财务方面的问题。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存在着筹资、收支、税务、结余、公开等诸多问题。社会组织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钱的问题,我们找谁要钱,找基金会还是找政府,哪天政府不给我们钱怎么办?今天可以购买你,明天可以购买他,购买了我,我们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今天给我们50万的合同,我们可以养活很多人,不给了怎么办?政府把问题交给社会,但分配没有转移,钱袋子还在他手上,我们社会组织要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志愿者是否是可以随便用资产等等问题;

三是社会组织创新服务问题。社会组织是因应某一社会问题而成立的,需要契合某一人群的实际需求。

四是社会组织团队要务问题。社会组织的关键是人才,目前的从业者都是在低收入的状态下,但却从事着创新和高质量要求的工作。

五是社会组织公共事务。说到公共事务,社会组织整体的形象是靠大家维护的,我们要树立社会组织整体的影响力,社会组织的使命和责任是根本,但是我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品牌,以面对各种公共事务。

下面请各组组长组织大家讨论,每个组可以提出九个问题,五个组我们就将得到了45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第一线的人员若有建议,就有了一个参考依据,我们提供法律的草案可能是得到大家认同的问题。我们给大家提供了投票器,最后进行投票。

我们会后形成咨询成果,作为政府社会组织改革的政策储备和参考,希望大家能形成合力,影响政府或影响更多的决策过程。

(范军  深圳市公众力民间智库负责人、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助理)

 

 

公务组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沙龙上的成果展示

 

谢频

 

这次的题目非常好,翻越五指山。翻越有多种方法,可以坐缆车登顶,也可以直接攀爬。本组除了我多数都年轻力壮,故我们不走捷径,没在预设的20个题目中挑几个贴上去,而是出于我们对社会组织建设的初心或曰本心去思考问题。通过头脑风暴,认真讨论,甚至争论,最后归纳了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和大家分享。

我们组考虑的是公共事务,这个概念蛮宏观的。讨论的时候,我们要对这个问题有个共识。我们认为,公共事务是一个团体或是一定范围的人,为了共同利益而使大家共同受益的相关事务。怎么样能让大家共同受益?我们归纳几点:

第一,做好政府方面工作,争取政府大力支持,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因为,在公共事务领域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起主导作用的。简政放权也好,授权的形式也好,政府让渡一部分公共事务空间给社会,我们才有可能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使得社会发展不会因为权利过于集中而受到阻碍。

第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我们认为也很重要。目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但还没有度过幼稚期。社会组织人才缺乏,每个社会组织的能力也有限。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单打独斗可能效果不够圆满,引来社会上的怨言,说社会组织不行。我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共同合作,才能尽可能做好公共事务。今天就是很好的范例,在马洪基金会的统一招呼下,大家集合在一起,共商社会组织成长大计

第三,社会组织光有好的理念、好的思想还不够,要做好传播。一定要利用好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工具。会对我们做好公共事务有很大帮助。

第四,加大对社群的影响力。这次讨论,我也开了窍,知道了什么叫社群。社团是依法建立的组织,社群的概念比社团还广,社团包括我们的粉丝,都可以一起建立一个社群。有了社群这样更广泛的群体,对我们社团做好公共事务有很大帮助。这些社团粉丝将来也可能加入我们社团,这是未来很重要的力量。

第五,我们要做好社团的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社团也应有社团文化。对于社团文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包括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准则。社团文化应体现在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各个方面。

第六,提高认同感和公信力是我们做好公共事务的重要内容。这个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组织的整体理念,我们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提高在社会上的整体认同感和美誉度。

第七,因时间关系,会上没有来得及形成共识的一个问题。现在的社会组织,不知道是因为某种导向还是某种偏好,似乎都成了公益组织。我不反对社会组织做公益的事,我们个人都在做,企业也在做,但社会组织不等于公益组织。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只是社会组织里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社会组织应该是专业化的组织,这样才能为满足社会上广泛的需求。大家都去做公益不是不好,可想想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老太太要过马路,这边几个人从左边搀到右边,那边几个人又把她从右边搀到左边。有没有需求?可能有,但对社会发展而言不是重大突破,不能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社会组织将来要满足社会广泛的有效需求,更要注重向专业化发展。

第八,我们要特别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有人才社会组织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不然,政府会说,我不是不想放权,放权给你你干得了吗?干不了,干砸了还得政府兜着,还不如不放权。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

第九,对内多讲公共关系,对外面向全球,坚持改革开放,国内几乎每个城市都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我觉得社团也应该承担很大责任。如果说政府在国际化城市建设中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我认为社会组织将来也应该挑上八百斤。加强国际交流,走出去也好,引进来也罢,我们要为整个社会进步做出社会组织应有的贡献。

谢谢!

(谢频  福田海外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智库百人会成员)

 

 

群众路线与群众主体是社会组织创新服务的核心

 

——在“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沙龙上的发言

 

张媛媛

 

社会组织在政府、企业的夹缝中渴求蓬勃生长,因为无论什么社会形态,都有着政府和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引领着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参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族群,但目标一致,就是解决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

5月23日,在参加由社科联主办、马洪基金会、公众力民间智库及银湖沙龙承办的《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主题沙龙上,创新服务议题讨论组首先热议的话题就是:如何界定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李津逵老师首先抛出二个问题:一是,谁来表达需求?二是,在社会问题面前,社会组织的主体性是什么?需求来自于被服务的对象,那么这些对象有没有方式和渠道表达什么是他们真正的需求,来自龙华青年尚学堂的贾中原先生曾经是劳工问题的工作者,他以积分入户的为例提出疑问:对劳工来说,积分入户究竟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得打一个问号,但是这个需求却被贴在劳工的身上。

社会问题产生的需求被清晰界定,才能够导引出创新服务,但如何界定社会问题?是社会组织自主界定,还是由政府来界定再移交给社会组织。从政府角度出发“发现”需求与从群众角度出发“遇到”需求,是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触发的需求外延也大不相同,目前由政府透过职能转移移交给社会组织的社会需求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在社会组织立法的时候,必须确保社会组织界定社会问题的自主性以及回应社会需求,进行创新服务的自主性。

同理心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源泉。让被关注的弱势群体和发现弱势群体的社会力量站到了一起,是同理心(Empathy)不是同情心(sympathy),不是站在旁边对某个族群面临的问题指手画脚,是站在一起面对问题发现需求,更是一起协力寻求解决问题、体验需求满足与否,这就是社会组织群众主体性的天然主张。

某一族群是某一社会服务的受益者,同时这一族群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可以参与自我服务,还可以有自治意识,参与寻找自我服务和服务的方法,甚至可以创造出一套自己的社会服务方法,并鼓励他人参与。很多社会组织的产生就源于自我服务和自治,比如自闭症儿童服务机构常常是由自闭症儿童家长自组织后壮大成立的,环境问题受害者组建环保组织,等等。因此在社会组织的立法中,促进群众自我服务与自治意识发展的措施就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

成立社会组织意欲为何?除了面对社会问题,营利与否也成为界定社会组织性质的核心要素。曾经总问姓资还是姓社,如今要问的是姓公、姓社、还是姓企?一个组织的性质是政府机构、是社会组织、还是企业,与其服务范围、提供服务方式紧密相关。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应该在立法中明确清楚,性质界定不清,不但影响到税制的应用,也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可能产生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混淆带来的贪腐。公共服务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自行提供,或是委托企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涉及到政府财政投入与税收核算,以及企业的商业利润核算。而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时,所涉及到的社会资源的使用、以及税制均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如果社会组织被介入到公共服务这一领域,用社会组织的名义提供公共服务内容,则意味着产生财务“黑洞”的机会,谁是这黑洞的受益者谁就面临着借用社会组织实现贪腐的拷问。

此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方式应该是非常多样化的,而政府常常可以透过采购或是支持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式影响或左右着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方法的发展,因此立法过程中要避免用列举服务清单的方式做出服务方法的界定和限定,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给社会组织服务方式提供相当多的预留空间,这相当重要。如果不能提供预留空间,在政府采购的指挥棒下,,社会组织面临资金匮乏的情况时,就会丧失对更多社会问题探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努力。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保障预留空间得以实践的最大方法就是对社会组织自主筹款的放开,提供免税许可。

在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服务领域,如何解决社会创新与服务边界的冲突,引起本组讨论人员的关注。创新和边界是两个有着冲突意味的词,创新意味着与旧的不同,意味着对过去旧的东西的破坏,创新也意味着突破标准,创新是无边界的,然而,对于服务,我们常常要求其可以标准化,可以被迅速清晰评估利弊,可以被重复。那么,此时的创新和原来的服务两者之间的边界冲突如何界定如何平衡呢?在推动社会服务发展创新的时候,创什么新,是创见新需求,还是创建新方法,抑或是创进新群体?我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或许是平衡创新无边界与服务有边界矛盾的最好方法了,如何能够在社会组织立法中将这一矛盾转化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促进力量,值得专家们进一步研究。

其实创新与边界的冲突还暗含另外一层非常重要的意思,社会创新常常会触碰到一些政府管控边界,所谓的“红线”,穹顶之下,到底红线会等在哪里呢?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红线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社会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红线也会飘移,有时这种飘移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组织立法时,要注意这一问题,千万不能因噎废食而自动将红线固定,没有了创新和边界的较量,也就没有社会进步的漂移发生了。

如何解决居民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组织的认知盲点,是当前中国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当下中国,很多居民对社会组织不了解,不知道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什么服务,不知道到哪里找服务,更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参与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服务,即使接受了社会服务业也不知如何评估,甚至将社会服务等同于企业服务产品,只不过社会服务是政府购买了送给居民的。好像去洗脚店,给了钱,洗得不好,就可以骂几句,面对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接受服务者不但没有参与的连接,反而刺激出弱势与强势对话时的敌意,显然就很难很好的评估社会需求是否被满足,横亘在面前的社会问题也难以被厘清。加强对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组织的宣传教育,是否也是一个令政府觉得有芒刺在身的感觉,这感觉的轻与重取决于到底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有多大的认同,未来从社会组织立法条文的字里行间一定可以看出这个认同度的高低。

一个社会如果对社会问题没有认知,缺乏发现社会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不会有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可能性,大家觉得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有了社会问题也觉得无所谓。我们中国有一句话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是好死,什么是赖活着?很多年讲下来大家多习惯了。我了解的公民教育就是要让人们了解自身的权益,有了这个了解才可能了解怎么活才幸福,拥有一把比照社会问题的权益之尺,幸福的长与短才能清楚,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才能从尺子的短下显现出来。即使现在不太能谈“公民”教育,那就换谈“个民”教育,总之教育不能缺失,且做着吧,否则谈社会组织的发展,谈社会创新都是雾里看花。

一个社会如果对社会问题没有认知,也一定难以对服务创新及服务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到底什么是创新?衡量创新的尺子是什么?是政府管理效率吗?还是别的什么?被服务对象在得到社会服务的时候,他有没有评估权?就像被按摩一样,按摩的力道重还是轻,按摩的手法多还是少,按摩的位置对不对,按摩之后舒服了吗,问题解决了没?如果仅仅将按摩的力道和手法作为评估点,会不会出现腿痛被按头,结束腿还痛,偏说他被按摩好的现象?社会组织立法该赋予被服务对象什么样的评估权,将直接影响社会服务的创新方向。同时,如何实现社会组织的检索与认证机制,让有需要服务的人能够找到想要的服务,让参与服务者能够找到想参与的服务。这套系统非常重要,如同企业黄页,更应该逐步建立带有认证和评价的社会服务黄页和社会组织黄页。

被服务对象的自我认知,社会组织的自我认知,以及彼此关系的认知直接影响着社会服务文化的发展。缺乏社会服务价值的认同,也是前面提及“反而刺激出弱势与强势对话时的敌意”的产生原因。很多信佛人在做有的事时的态度值得思考,不管他们是做相同的事情还是不同的事情,出于佛教的认同感,大家首先是接纳、欣赏、鼓励,甚至是跟进参与。在中国做公益的人,则常常被检视“你到底有什么企图”,对,藏在公益后面一定还有一个特别的私的企图,大多数人很难将“社会利益”认同为自己或别人可以有的企图。而相比较而言,佛教透过其文化早已经解决了其价值认同。创新推动社会服务价值认同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内容。

正如文章开篇所言,无论如何,一个社会组织的诞生,总有着其独特的解决某一或大或小社会问题的使命,这一使命更意味着必须要有独特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方法被执行,而这一过程中,社会需求就逐步转化为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一个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其高效的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的高效管理也将引领更多社会力量的介入,从而使得朝向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向行进的更快,创新的更深入,最终令被这一社会问题困扰的族群的境遇得到改善,这或许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群众路线”来概括吧。

(张媛媛  行动亚洲生命关怀能力发展中心中国事务总监、智库百人会成员)

 

 

把握社会组织队伍管理的四个重要阶段

 

李敢

 

社会组织比企业而言,更重视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从队伍组建之初就要考虑它与企业的不同,不能简单的以利益来驱动,特别是要大量使用志愿者队伍,因此如何考虑参与者的心理需求,社会组织队伍发展各个阶段的合理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把社会组织团队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是团队成立之初如何吸引人,如何让别人参与你的服务。有这样四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

1.如何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求。

2.如何组织员工与组织的事业目标。

3.如何实现员工的职业规划。

4.如何实现员工的社会理想。

这四个问题是社会组织团队形成之初,员工在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组织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翻越这座山,愿景、使命、价值观,怎么落地,我们组员贡献他们的想法,我们要对组织的员工和志愿者进行了解,分析,看他为什么来到这里,是经济原因,还是社会交流方面的原因,或是为了自我实现,根据不同的需求,组织愿景来决定志愿者是不是你想找的人,所以第一阶段我们的落地工具主要是这样的测评和调研。

第二阶段的两个问题:

1.如何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机制;

2.如何建立志愿者的专业化分工与培训。

这两个问题是团队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培训必须要坚持专业化、创新性和模式的高效性。更重要的是形成我们创新思维、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一个有序的服务模式,让政府能接纳推动,添上一对小翅膀,翻越这个五指山。

第三阶段是这样两个问题:

1.如何打造具有核心价值的团队文化

2.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这是社会组织团队建设的两个关键问题。在这中间,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组织也是一个法人,人有人格,法人也有法人的人格,他的人格是我们社会组织掌舵人人格的延伸,同时也是这个组织中所有参与者共同人格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组织者必须要有他的愿景、使命感、价值观,以身作则,发现组织内员工和志愿者身上的优势,凝结在自己组织发展的主干上,形成自己的团队文化。

第四阶段:

关于如何建立民间志愿者的网络体系?

所有的社会组织在发展中都会遇到一个瓶颈,缺钱、缺人,请不到人怎么办?我们一定要大量使用志愿者要建立有效的志愿者体系,如何建立这样的网络体系?我提出四点供大家做参考:

一是需要创新的服务模式,这个模式是吸引人的;

二是远大的社会目标和愿景能挂钩,能带给他很高的意义感,这是他愿意融入你网络很重要的一点。

三是社会服务本身可以带来很高的社会荣耀感。

四是存在感,觉得不可替代,志愿者的心理需求被满足。

以上我讲了社会组织进行团队建设和管理需要把握的四个阶段,供大家参考。

(李敢  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监事长、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

 

 

关注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

 

——财务组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沙龙上的成果展示

 

胡绵鹏

 

能够参加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承办,深圳特区报、公众力民间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沙龙协办的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成长之路主题沙龙,非常荣幸。

无论企业也好,非营利组织也好,最终经营成果都能形成一张财务报表或是财务报告。今天参加财务组讨论的财务人员不是特别多,但我还是引导着小组成员就社会组织财务问题进行了讨论,选出了财务组最为关心的九个问题,绘制出“问题树”,用积极的心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也希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下面讲一讲我们总结的几个社会组织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第一,如何面对筹资难的问题。

社会组织在财务管理当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毫无悬念是筹资,也就是社会组织面临最根本的生存问题。无论是向社会公众还是向政府,很多社会组织对外筹集资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面的原因多样,比较复杂,主要是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信任度较低造成的,因此较高的财务透明度、财务治理水平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非常重要。

第二,如何获取、吸引政府资助和社会公众资源。

社会组织如何吸引政府资助,如何获取社会公众资源,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高财务透明度和治理水平,通过取得社会组织登记评定,获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第三、如何处理非营利组织的所得税问题。

第一,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其捐赠收入、政府补助收入、会员会费、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等收入可以通过免税认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但是,获取上述收入并不容易。第二,现在政府鼓励社会组织自力更生,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提供有偿服务取得的收入或其他一些收入,但要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是社会组织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社会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留存的净资产,税务机拿走四分之一,就是25%,这就是我们所关心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如何解决非营利组织购买财政捐赠收据难的问题。

社会组织接收社会公众的捐赠,总是需要向捐赠方开具合法的财政性票据,非慈善基金会在为此往往遇到困难,甚至出现不能领购的情况,只能开具自制的收款收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人士、企业给我们捐钱、捐物,就会提出质疑,甚至取消捐赠,这个问题希望民政局和财委予以解决。

第五,如何关注社会组织的财务相关指标。

社会组织最关心的是哪些财务指标。一是所取得的社会资源有没有限定用途,限定性资产有没有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二是关注本组织人员支出和办公行政费用,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资和行政支出不能高于整个支出的10%;社会组织的人均工资是否超过当地上年平均工资的3倍;公募性基金会的公益支出不能低于上一年度的70%,非公募基金会不能低于上一年度基金余额(净资产)的8%四是社会组织的净资产应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不能出现净资产为负数。上述指标关系到社会组织能否够享受税收优惠问题,甚至关系到社会组织是否能够顺利年审。

第六,如何增强社会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

财务透明度要怎么公开、公开哪些内容。一是公开的渠道,通过自媒体(微信、网站)向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等机构报告,以及向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等途径公开财务。主要内容有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情况,结余情况,产生的社会效益,特殊情况下,应向捐赠人汇报特定资金使用情况。

第七,如何制定好社会组织的年度预算。

社会组织预算最关心、最应该明细的是哪些方面。一是遵守量入为出的原则,二是制定预算时需要关注限定性资产的用途、使用时间。

第八,如何在财务报告中体现社会组织的社会效益。

综合开发研究院张建森博士提出社会组织开展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什么?这个课题很大,从社会组织的财务报告上很少能体现出社会效益,鉴于我自己知识面的局限,这个问题希望留给智库百人会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打个比方,马洪基金会发起的金秤砣奖评选活动,投入虽然不多,但是产生了很轰动的社会效应,撬开了深圳市各个政府部门的大门,一封公开信,政府部门积极回应,这种社会效应怎么量化,确实值得我们探讨。

第九,如何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提高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

在这里要提出政府购买服务解决社会组织会计事务的建议。从我们这么多年从事财务审计的工作来看,很多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水平都不高,有很多非营利组织还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做帐,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就比较冷门,会计人才比较少,财务组的钟所长提出,能不能由政府牵头、政府购买合法中介机构的服务,解决目前社会组织会计核算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我建议效仿律师行业的做法,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审计服务,减轻社会组织的负担。

希望社会组织能解决好以上的财务问题,翻越五指山中的财务高峰。

(胡绵鹏  深圳市君合信税务师事务所所长、智库百人会成员)

 

 

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需要法务先行

 

——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沙龙上的成果展示

 

吴海宁

 

我们今天主题沙龙前面四个小组的问题,最后都将归结于法律问题。我们看到前段时间深圳准备进行社会组织立法,我们都对此充满期待,希望深圳充分利用已有的“部市协议”,在社会组织建设上有所突破。我们看到从深圳发起的商事改革已领先全国,成为工商总局的模板,并推向全国。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政策环境下,商事制度改革的直接效果已经出来了。据此,我们小组认为社会组织法律体系的立法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探讨立法的两个方向,是以管控、约束为目的的立法还是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的立法?不同的立法方向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以管控、约束为目的的立法就是一种行政法,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的立法就是一种民事主体法,民事主体法可以把社会组织视为一般的社会主体,享有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界定公民社会组织的三个特性:独立性、自愿性、公益性。

我们认为第二就是在社会组织里“谁说了算”的问题,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在大家手里拿的材料中,第一条就牵涉到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按照社会组织的章程来讲,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利机构,社会组织要做什么工作,内部管理制度等,应该是会员代表大会组织制定,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现状是,民政部给了一个社会组织《章程》范本,所有社会组织都必须按《章程》范本来,留给各个社会组织发挥的空间非常小。我们提出的意见是:应该由社会组织自己的会员大会说了算!还有人提出,在制定社会组织条例之前,应该有一部社会组织选举法,按此法照章办事,如果没有社会组织选举法,应该由社会组织的会员大会作为最高权利机构制定选举办法。

我个人在社会组织的经历非常丰富,从1998年开始,我组建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我们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我是主任。我还是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的创始人,也是深圳狮子会的创始人之一,我后来还参与创建了多家商会、协会,并担任秘书长。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现在对于社会组织的管控比以前更严了,以前没有这么细致的条款,商会不是人大政协,没有必要搞成这样。

第三,社会组织就像一棵棵参天大树,树根是最重要的。如何简化社会组织的审批流程就是树根。现阶段社会组织的审批流程太过于复杂。

第四,社会组织的社会职能,我们觉得政府应该放开一部分的利益,让社会组织去做。

第五,社会组织的权利及义务。实际上和它们的法律地位有关。

第六,设立社会组织的资格问题。我们要设立社会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规定,感觉随意性很大,在审批资格时,人治的成分很大,审计员可能觉得你不合适就把你打回去,我们急需法律的保证。

第七,社会组织主管单位的管与不管的尴尬。有的社会组织上面有业务主管单位,现在我们放开了几类不用上级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其他很多社会组织还是有主管单位,主管单位是婆婆,公公是社会组织管理局,他们可能各说各的话。

第八,如何管控社会组织的内外风险。当一个大型的公益组织突然倒台,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服务缺失。我们提出,社会组织应该引入一业多会,同一个行业有两三家相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要让我们的服务对象有机会选择办得更好的社会组织。

第九,大家一致认为要规范行政处罚尺度。要规范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的行为,不要让他们随意处罚。我们应该有这样一部法律,规定哪些行为可以处罚,规定处罚的尺度。总之,从法律实务的角度来看,呼吁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为社会组织立法!!

(吴海宁  深圳市高校校友俱乐部负责人、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

 

 

主要媒体报道

 

社会组织立法要以促进发展为目的

 

深圳特区2015年5月26日 C04版 周国和

 

社会组织成长的过程中间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近日,由深圳市社科联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银湖沙龙和公众力民间智库协办的“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专题沙龙在深圳银湖举行,来自深圳各类社会组织的一线从业者、参与者、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者60余人,共同探讨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所需要解决的发展障碍和对策。

与会者认为,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组织正在迎来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纵观社会组织生存现状,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发展的起步期。从注册登记到法律监管,从资金筹措到财务诚信,从承接职能转移到创新社会服务、从志愿者开发到专业团队建设、从政府关系互动到社会公众互信,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有很多模糊地带,需要不断地厘清和明晰。社会组织需要翻越“法律时务、收支财务、创新服务、团队要务和公共事务”这座“五指山”,才能真正获得长足成长空间。

“五指山”也说是五大障碍,大家对此分别做了研讨。就团队建设而言,与会者认为团队成立之初,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愿景、价值观和核心的使命,如何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机制和如何建立志愿者的专业化分工与培训。如何打造具有核心价值的团队文化和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这是翻越团队五指山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对于社会组织在财务管理当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与会者认为是社会组织面临的生存问题,其资金来源除了社会支持和一些基金会的资助外,最好还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谈到创新服务时,与会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如何界定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另外还要解决如何促进居民的自我服务与自治意识,如何界定社会组织的性质、服务范围、提供方式,如何解决社会创新与服务边界的冲突,如何解决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盲点,如何基于需求合理的策划并实施项目化的管理,如何实现服务文化价值与认同的创新等。谈到社会组织的公共事务时,大家认为,社会组织不等于公益组织,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只是一部分,大部分的社会组织应该是专业化的服务,要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社会组织之间要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此外,大家认为,社会组织在法律体系里立法非常重要,立法要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认定社会组织的特性有三个,即独立性;自愿性;公益性。对社会组织的权利及义务,社会组织的社会职能等,大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打造创新型城市,应注重社会创新

 

晶报 2015年5月24日第A08版 商笑野

 

中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政府在转型、放权过程中,会将不少管理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承接。在连日来召开的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并提出,深圳将“深化社会组织登记与监督制度改革”。

党代会报告对社会组织工作的表述,也引发民间热切关注。针对社会组织应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昨日,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承办,公众力民间智库、银湖沙龙等单位协办的“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主题沙龙在银湖举行。参加此次沙龙活动的深圳数十家社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形象地以“五指山”比喻社会组织在法律时务、收支财务、创新服务、团队要务和公共事务等五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他们也希望,能形成咨询成果,作为政府部门改革社会组织工作的决策参考。

脑力激荡——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应该怎么做?

“五指山”有五根“指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组织正在迎来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可乐观并不意味着前路平坦。目前社会组织总体上仍处在培育发展的起步期,从注册登记到法律监管,从资金筹措到财务诚信,从承接职能转移到创新社会服务,从志愿者开发到专业团队建设,从政府关系互动到社会公众互信,都存在不少问题、矛盾以及模糊地带。昨日,面对五大类型问题,参会嘉宾也据此分为五个专项讨论组进行热烈讨论,并综合提出了45项问题与建议。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以下五项——

建议1.民间应建志愿者网络体系

社会组织不免遇到一个瓶颈:缺。尤其是缺钱、缺人。但当需要大量使用志愿者队伍,又该如何建立有效的志愿者体系呢?

对此,团队建设讨论组认为,要有创新的服务模式——“通过模式吸引志愿者,并使他们参与其中,并从中感受到社会荣誉感。”

建议2.自身须增强社会组织间协作

公共事务讨论组认为,“目前,国内的诸多社会组织,普遍还没有度过幼稚期,人才比较缺乏,每个社会组织的能力也很有限。”

因此,讨论组认为,应对某一项社会服务工作时,单打独斗所收得的效果未必圆满,“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共同合作——这是做公共事务很重要的一环。”

建议3.亟待打造社会组织自身文化

“企业有企业文化,社会组织也应打造各自的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社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包括与之相应的行为准则。”公共事务讨论组还提出。在该组讨论者看来,社会组织的文化,还应体现在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各个方面。

建议4.政府应明晰如何界定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性质界定还不清楚,很可能和社会企业、边缘单位交织。”创新服务讨论组认为,性质不明很可能引来其它问题,譬如,“服务范围有可能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之间发生交集”。由此,该讨论组希望,社会组织能介入公共服务的领域,“用社会组织的名义做了公共服务的事情,或是公共服务的事情由社会组织做。”

建议5.呼吁深圳建立相关法律

法律时务讨论组的核心话题一直是:如何促进深圳建立社会组织相关法律,同时他们也考虑到了立法方向的问题。“是以管控、约束为目的立法,还是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立法?管控、约束为目的的立法就是一种行政法,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就是一种民事主体法。民事主体法可以把社会组织视为一般的社会主体,享有应有的权利和业务。”

昨日,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饶锦兴直言,目前诸多社会组织还处在发展的稚嫩期,自身难免存在不少不成熟之处。同时,社会组织所处境况的政策、法律等周边条件,也并不完善。市人大代表杨勤现场坦言“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与规范也严重滞后”,他表示,计划于即将召开的市两会上再次提出立法议案并附以条例草案。

现场传真

从国家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到深圳市委的发展思路,都是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给它们松绑。但是如果有关部门不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民间组织就会感到困惑。民间组织起到的是社会润滑剂的作用,为什么不能像对待非公企业那样,对它们也“松绑”放开?而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与规范也严重滞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市人大代表杨勤希望面向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能深化自我改革

什么是好的社会组织?比喻成一个人的话:其治理状况要好,就像人要有个好身体;具备事业价值,就是要有好品行、释放正能量;具备创新性质,就像要有一个好头脑,善于思考;具备动员能力,就是要有好的协调能力。

——福田区委常委、社工委主任、区政府副区长苗宁礼妙论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发展很快,不仅数量逐年增加,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党和政府也特别重视,强调简政放权,让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深圳要打造创新型城市,不单要聚焦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上,还应注重社会创新,通过法律、政策的支持和规范,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服务潜能,甚至更多地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事业中。

——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饶锦兴谈深圳应注重社会创新

 

 

深圳社会组织已达八千余家

 

深圳商报 2015年5月25日第B01版余璐

 

5月23日,由深圳市社科联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银湖沙龙和公众力民间智库协办,一场关于社会组织改革的民间沙龙在深圳召开,近百社会组织的从业者、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以分组讨论形式,探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深圳社会组织总数达8241家。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表示,社会组织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发展的起步期,从注册登记到法律监管,从资金筹措到财务诚信,从承接职能转移到创新社会服务、从志愿者开发到专业团队建设、从政府关系互动到社会公众互信,都需要不断地厘清和明晰。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高校校友俱乐部执行董事吴海宁表示,希望深圳能在社会组织立法上尽快有所突破,以管控、约束为目的,或者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

深圳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副所长谢志岿认为,社会活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组织,其发展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转型问题,政府需要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还要做更多的孵化工作。社会组织本身有应该秉持的价值观,有很高的公共精神才能承担起社会组织的使命。

 

 

深圳加大民间参与社会组织改革建设

 

中国商报 2015年5月25日屈文琳

 

在刚刚结束的深圳第六次党代会上,引入更多民间力量加入社会创新和政府改革成为众多代表关注的焦点。党代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深化社会组织登记与监督制度改革”。

5月23日,由深圳市社科联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公众力民间智库、银湖沙龙等单位协办的“社会组织的成长之路”主题沙龙在深圳举行,近百社会组织的从业者、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以分组讨论形式,探讨社会组织成长之路。

翻越“五指山”,社会组织应该怎么做?

参加此次沙龙活动的深圳数十家社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形象地以“五指山”比喻社会组织在法律时务、收支财务、创新服务、团队要务和公共事务等五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他们希望,沙龙讨论所述能形成咨询成果,作为政府部门改革社会组织工作的决策参考。

目前,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组织正迎接“春天”的到来。然而,由于起步慢、培育时间长等问题,社会组织总体上从注册登记到法律监管、资金筹措、财务诚信、承接职能以及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如何助力社会组织发展,于前行中改变困境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会上,与会人员主要从民间组织提升自我协作能力,建立统一的志愿者网络体系,政府明确界定社会组织概念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扶持发展等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组织亟待攻克的难关。

期待多方合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福田区委常委、社工委主任、区政府副区长苗宁礼在发言中提到,什么是好的社会组织?比喻成一个人的话:其治理状况要好,就像人要有个好身体;具备事业价值,就是要有好品行、释放正能量;具备创新性质,就像要有一个好头脑,善于思考;具备动员能力,就是要有好的协调能力。

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社会组织发展很快,截至2014年底,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8241家。而社会组织改革建设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壮大,更需要政府的指引和大众的支持、参与。随着政府职能的下放,目前深圳许多行业协会、社工团体等已经开始承担行业“年审”、社区服务等工作。

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饶锦兴表示,深圳要打造创新型城市,不单要聚焦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上,还应注重社会创新,通过法律、政策的支持和规范,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服务潜能,甚至更多地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事业中。

与此同时,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创新社会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而深化社会组织登记与监管制度改革是当下社会组织改革建设中的的核心工作任务。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