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专刊、特刊

专刊、特刊

马洪基金会专刊2015年第7期

更新时间:2016-11-01

            

              2015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

                     

                主要观点综述

   

    “十二五”时期,是深圳经济特区新三十年开局的头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城市发展新标杆的关键时期。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深圳第十二个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其相关精神是否在深圳得到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关系到深圳能否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有鉴于此,马洪基金会于2015年8月15日在银湖CDI大厦举办了2015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
   

    不同于深圳市人大开展的深圳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此次研讨会主要由我会智库百人会的智者和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对深圳市政府“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内容实施情况和效果开展评价,他们选择熟悉领域,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各自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实践,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会上,我会智库百人会成员、原深圳市体改办主任徐景安认为深圳“十二五”在经济改革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十二五”目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这个目标2014年已经提前实现了。深圳“十二五”重点是经济结构优化,自主创新提高也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2014年深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已经超越香港,位居全国第一位,这无疑是深圳巨大的成就。深圳“十二五”规划,在保障民生、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对“十三五”进行建议时大 家认为,发展只是手段,发展不是目标,满足人民需要才是目标、才是目的。为真正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做示范,是深圳未来的方向、努力的目标,这才是深圳特 区的“特”,深圳怎么“特”,就要使得深圳人民特别幸福,使深圳成为人们都向往的城市,这才是真正的深圳。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市人大常委、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指出在“十二五”中,深圳在城市更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此之前,2000年就开始做有关城市更新的讨论,2005年开始,深圳的城中村改造做了纲要,后来 这些纲要又继续升级成为深圳的城市更新办法,同时在“十二五”刚刚开始的时候,深圳有一个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之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尤其是以《城市更新办法》为基础,建立起面向实施的城市更新制度与技术体系,第一层次是法规,第二层次是管理,第三层次是操作的指引,第四层次是技术标准。他同时认为,一个城市不可能靠拆房子发展,有吸引力的城市是建筑可持续更新,环境的可持续改善,文化的可持续演进,才能造成城市的魅力。建议深圳在“十三五”不仅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而且还要编制最高级别的城市更新发展战略,统筹人居、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等综合提升。建议宏观 战略、规制并行,制度和规划要一起来做,政企合作多元方式,综合协调、循序推进。

   

    智库百人会成员、深圳市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秘书长邓红照提供的数据中显示“十二五”期间深圳对卫生医疗系统的投入加大了,2015年要达到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5%,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不低于28%,政 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不低于6.5%。公立医院的改革有比较大的动作。希望在“十三五”规划中,深圳的医疗服务水平能真正跟上,推动大医疗的定位,并重点评估了公立医院改革、优势学科建设、便民就医工程等项目的推进情况。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翔对深圳十二五规划中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进行评估。“十二五”在全面推动法治建设方面,深圳取得很大成绩。在立法司法方面,更加完善,也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具体措施不够,与经济建设和市民需求有一定距离。建议深圳在“立法、司法、执法”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用拿来主义向香港学习法治城市建设,甚至在民商事法律领域可以考虑适用香港法律。 “十三五”规划中,张翔律师希望法律回到本质,要做到公正司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深圳市高校校友俱乐部负责人吴海宁对深圳十二五规划中社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评估。深圳已经在社会组织建设中有“部市协议”,鼓励深圳创新社会组织登记形式,深圳又有福田区与市民政局的“区局协议”,福田区还有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吴海宁呼吁深圳应大胆尝试,放开放宽对社会组织的登记事宜,变审批为备案,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管”,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智库百人会成员、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在经济下行状态的大背景下,我市社保必须要寻找出路。他建议,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与人口老龄化、企业创新等问题要系统考虑,完善顶层与底盘两个设计,有机结合。“如果深圳不做尝试,不去掉有限制的条条框框,所有的改革都将是微改革,永远是穿新鞋走老路。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从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看创新价值的新定义。他建议,未来深圳市借鉴国际经验、开阔规划视野、创新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创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特别是提出普惠和适用的民生科技方向。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在对深圳“十二五规划”中深港合作进行评估时指出,深圳“十一五规划”虽然也对深港合作有专题表述,但相对务虚,而“十二五规划”则以融合发展为主,有非常大的突破,包括前海发展、科技创新合作、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领域已突破了基建和经济,进入到社会民生层面。张玉阁认为,“十三五”期间深港合作将进入振荡调整期,同时也是深港合作有所进境的酝酿期。“深港的合作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阶段,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突破,深度和广度会受到制约。

   

    智库百人会成员、原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黄发玉副院长,对以上八位专家的评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认为该会在全国首创了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价政府工作的先河,这一形式则是公众参与、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一大突破。

   

    最后,马洪基金会副理事长、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作总结发言,他指出评价政府,不光评价其不足,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要思考这个城市未来的着眼点,要考虑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的条件。他希望深圳未来的五年应有国际视野,应规划成一个全球城市,这个城市是完全有条件可以和全球其他城市进行竞争的。

 


主要精彩发言

                                   

 

                     深圳为中国示范什么?

                

                  ——评深圳十二五规划

                          

                           徐景安

 

    深圳在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以理念创新、制度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人均GDP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深圳向全国示范了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大都市,从农业化迅速发展工业化的经验。

   

    今天的深圳怎么定位呢?向中国示范什么呢?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深圳十二五规划,对深圳定位的表述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国际化先进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跨越,加快建设智慧深圳、打造平安深圳。所有这些都没有错,但作为深圳究竟朝什么方向、目标努力?深圳依然起排头兵和试验田的作用吗?这就要放眼中国,今天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的在哪里?深圳可以提供什么新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经济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奉行的是物本位的价值观,在物的增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以GDP为指标,城市物化为标志,高楼、高铁、高速,手机、网络、超市,变化之快、变化之大让世界惊叹。

   

    成就的背后就是问题。我们忽略了人:我们重视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忽略了绝大部分没富起来的人;我们重视了城市户籍人口,忽略了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我们重视了官员领导的指令,忽略了绝大部分民众的意见;我们重视了发展经济,忽略了人对社会公平、政治民主、文化进步、生态环境的需求。这些偏差带来的问题逐步呈现,但是坚持发展第一不动摇,认为发展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关键。于是在物本位的习惯思维下,越发展问题越多,贫富悬殊带来内需不足,腐败泛滥造成道德失效,社会不公酿成群体事件,建设狂热导致生态破坏。

   

    深圳在物化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深圳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2014年提前实现。深圳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经济结构优化、自主创新提高取得可喜成绩,2014年深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已经超越香港,位居全国第一位。

   

    深圳十二五规划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对原特区外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做了很多努力。

   

    深圳的发展进程领先于全国,除此之外,深圳与其他地方趋同,你做的,人家也在做。人家存在的问题,深圳同样存在,有的还更严重。

   

    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发展是为了什么,改革是为了什么,开放是为了什么?有一句老话,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经济是手段,满足需要是目的。谁的需要,人的需要。作为深圳的发展规划,应该预测和分析规划期内,总人口多少,其中户籍人口多少,常住人口非户籍人口多少,暂住及未登记过夜人口多少?我们不是有一句很好的口号:“来了都是深圳人”。现在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创新示范城市。让人家来干活、创新,深圳提供什么公共服务呢?

   

    《深圳户口网》的口号:“选择深户,人生转折,全程服务,信誉保障,助你早日成为深圳人!”原来入了户,才是深圳人。户籍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就业、失业、办证享有特权。《关于创造深圳质量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15年实现深圳户籍无房家庭全部得到住房保障。原来深圳质量是深圳户籍人口的质量,与非户籍人口无关,深圳是深圳户籍人口的深圳,不是非户籍人口的深圳。

   

    深圳十二五规划对人口是怎么规划的呢?在“控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的标题下,提到201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其中户籍人口达到400万人。2014年数据:常住人口1077.89万,其中户籍人口为332.21万人。估计201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规划数,而户籍人口恐难达到目标。

   

    中国城市化水平,即常住人口(住满6个月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3.73%,真实的城市化水平即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5%。深圳总人口为1800万,深圳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9.8%,超过全国水平。而深圳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才18.4%,约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

   

    以GDP增长8%以上为标准,中国大陆从1979年起至2011年连续增长了33年。而韩国从1961年至2002年连续增长了42年,台湾从1950年至1997年连续增长了47年。中国大陆从2012年起滑落至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2015年上半年增长7%。现在宣布高速增长结束,进入新常态。那么,中国大陆连续高速增长为什么比韩国短9年,比台湾短14年?大家知道什么原因?就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主要是民需不足。为什么民需不足呢?

   

    韩国和台湾在高速增长结束时城市化水平达到了80%,而我国真实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5%,也就是65%即8.88亿人还是农业人口,其中18.73%即2.56亿在城市打工长住6个月以上,为常住人口,但非户籍。据2013年抽样调查,农民工群体27.2%的人月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42.9%的人月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17.3%的人月收入在3001—4000元之间。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不到10%。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像户籍人口享受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公共服务。各级地方政府都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向他们提供,或者不愿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怕成为“洼地”,流问本地。这个群体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能提高,而且迫于生活压力一部分适龄劳动人口流回农村,一方面造成城市劳动力短缺,另一方带来农村劳动力过剩。

   

    生活在农村的还有6.24亿人,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分配都实行逆向调节,教育、医疗、社保、公路、水电等公共服务都向城市倾斜。这个群体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能隨着经济增长同步提高,这样加起来8.88亿的农业人口的需求起不到有效拉动的作用,经济怎么持续增长?

   

    这是经济问题,伪城市化问题不解决,中国能实现现代化吗?这是社会问题,8.88亿人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个社会能稳定吗?这是政治问题,建国66年来对农民群体一直采取歧视政策,这个政权能稳固吗?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看我们深圳示范了什么?深圳十二五规划,2015年户籍人口达到4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22%。十二五规划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节中提到“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实施特区一体化建设”一节中提到“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但是没有具体内容。涉及民生的规划都是为深圳户籍居民做的。人均GDP是按常住人口统计的,承认非户籍居民为深圳的经济发展做了贡献的。在深圳工作、生活、消费的都是要纳税的,构成了深圳的财政收入,但为什么只有户籍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特权呢?深圳市人民政府只对户籍居民负责,非户籍居民不是深圳人民吗?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解读这两段话,就是中国要建设成为覆盖全民的平等的福利国家。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这样的社会不就是福利国家?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公平的社会保障加效率的市场竞争。

   

    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国家,从意识形态来说,就是以社会公共利益至上为主义,而区别于人类历史上以某个阶级、某部分人利益至上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一定是福利国家,当然福利水平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我们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是福利国家。

   

    再反向思维,如果不建设福利国家,不把福利国家作为目标,请问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民生问题说了许多好话,做了许多承诺,就是没有把建设福利国家列为党和政府的目标,结果流于空泛、碎化、表面,使民生问题越积越多。

   

    为什么称平等的福利国家呢?福利国家就是凡中国公民权利平等。但对我国来说,拥有特权却是常态,不仅官员按级别享有特权,几乎人人都希望拥有特权,以享有特权为荣。这已经成为国民的心态和文化。建设平等的福利国家,这不仅具有经济社会政治意义,还有文化意义。

   

    为什么强调覆盖全民呢?福利国家就应该是覆盖全民的。可对我国来说,覆盖全民非常困难,越需要保障就越没保障。

   

    深圳应该为中国示范什么?最先建成覆盖全民的平等的福利社会,最先实行均等的公共服务,最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句话最先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徐景安  智库百人会成员、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原深圳市体改办主任


 

 

                       城市更新得失谈

                                                         

                                               王富海

   

    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的新城建设开全国之先,许多经验引领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时代,同时教训也深刻,一个仅仅三十年的城市就全面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阶段,但这也让深圳在城市更新的需求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一、“十二五”期间,深圳在城市更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作为深圳的规划师,早在2000年,我们就开始做有关城市更新的讨论,2005年我们制定了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后来升级成为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在“十二五”开始时制定了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这几年又迅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尤其是以《城市更新办法》为基础,建立起面向实施的城市更新制度与技术体系,第一层次是法规,第二层次是管理,第三层次是操作的指引,第四层次是技术标准,这是在全国迄今最完善的城市更新体系。

   

    政府的推进工作也比较有力,建立了市、区、街三级机构,主管部门内也形成了专人、专责和专门程序,工作流程清晰,项目推进比较顺利。在仅仅五年当中,城市更新项目已经列入计划的有461项,已经批复的项目有269项,计划批准的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已经批准的用地面积22平方公里,开始进行拆除的用地达到了8.5平方公里,项目实施率达到了22%,速度、规模甚至质量都非常好。

 

城市更新的成就可归纳为:

   

    1.推动城市功能提升。深圳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相对是比较粗放甚至是低效的,尤其是原特区外,城市更新为挖掘潜能、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平台。“十二五”期间,城市更新方式提供了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土地来源,旧工业区的更新支撑了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也成为城市更新的较大收获。

   

    2.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违法建筑问题常年没法解决,是深圳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大的心病,通过拆除重建,明确土地权属,新建建筑合法进入市场。城市化转地中给村集体安排的非农用地指标,有很多是有指标没有落实用地,通过城市更新落下去了。城市更新过程中,还进行了土地资源和权属方面的清理,推进了土地的国有化和市场化。此外,土地的储备工作也在同时进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地增量。

   

    3.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城市更新政策要求,所有住房类项目都要提供保障性住房,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效方式;厂房类项目在改造中要留有创新型产业用房,相当于“保障性创新用房”,这是城市更新的创新之举。通过城市更新,城市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提高,城市中的各类隐患在逐步消除,城市管理服务也在提升。

 

二、在大规模推进城市更新的初级阶段,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多方面的失误。

   

    1.过于侧重拆除重建。把巨大规模的拆除重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社会财富出现非常大的浪费。再有,拆除的是所谓档次低的,尤其是适合低收入人居住的地方,在城市社会学里,把老的破房子改成新的好房子、大房子称为“贵族化”,无疑,在深圳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贵族化倾向严重,速度过快,对低收入从业人员实施了间接驱赶,对于深圳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不利的,对产业结构的稳步提升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工业用地过快改变功能,使得制造业用地告急,实施到“十二五”中期的时候,工业用地改性已经被叫停,转而保护制造业用地。

    城中村由个体建设集合而成,形成了强大的自组织活力,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风俗与多元生活魅力,随着村庄的拆除也消失了。比如岗厦村,如果不是拆除重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改善,这种高密度的、有活力的空间类型是可以给福田中心加分的,但是它没了。再有大涌村,本来是高新园区大量白领的方便、低廉、丰富的生活场所,贵族化后,大量白领不得不撤退到更远的地区居住,造成交通时间加长、交通成本提高,直接导致该片区交通堵塞,间接提高企业运行成本。

   

    2.更新政策不可持续。现在仅仅完成了30平方公里的旧改项目审批,已经造就了巨大的建筑面积增量,如果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推算全市200平方公里的城中村面积,将给我们提供4到4.5亿平方米的住宅!这些增量,按照高标准可以容纳1000万人,按中低标准可以容纳2000万到3000万人,加上深圳现有1000多万人,将是3000万人、4000万人的概念,很显然设施不应该的,因此,这个政策肯定难以持续。

   

    从全世界的经验看,一个城市不可能靠拆房子来发展,有吸引力的城市是建筑可持续更新,环境可持续改善,文化可持续演进,才造就城市的魅力。作为在深圳从业30年的规划师,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城市秩序,但现在我逐步认识到,实际上存在两个深圳,一个是由政府、规划师和发展商推动的自上而下有秩序建设的深圳,还有一个是由村民或者说土地小业主自下而上建造起来的深圳,两个深圳加起来才形成了多元、多成本选择、多机会、适于创业和创新的深圳,既有高大上引领,又有遍地草根生长,这才是深圳发展的基因。但是我们的城市更新,是快速地用一个深圳消灭另一个深圳,对城市的发展也许是致命的。

   

    3.政府放弃主导作用。当前大规模的更新中,政府以制定政策为主,让市场主导。政府放弃了城市更新两个方面的控制,一个是在空间上的控制,第二个是在改造对象以及改造目标上的控制。

   

    首先在空间上,更新的整体效果不佳,为什么?因为完全靠市场选择项目,空间上是随机的,难以形成更高的效益,这就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我曾经提出,深圳原特区内和原特区外的结构,是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800平方公里的外围蔓延发展烘托了2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比例是失调的。如果不调整比例关系,外围越发展壮大,核心区功能越强,最终导致核心区运行效率下降,同时因内外联系受阻,也会影响外围更好发展。反向看,以较小的核心区带动大范围的外围整体提升,力度有限,这就是特区内外一体化很难形成效果的主要原因。

   

    解决的办法,是在外围靠近核心的区域进行重点突破!具体来讲就是发展由西乡-石岩-龙华-布吉-横岗一线构成的第二个圈层,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通过加密轨道、公共设施提升、功能升级、重点拆建等综合性城市更新手段,形成投资重点,造就价值高地,力争赶上甚至某些方面超越原特区水平,实现对深圳长远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扩核战略”。再外围的第三圈层,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留作相对低价格发展地区,保持深圳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

   

    第二个方面是在更新目标和对象选择上,政府应当以增加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慎重选择更新对象和更新机制。香港采取的是公营机构(都市重建局)主导,具体项目与企业合作,有序推进。

 

三、三点建议

   

    1.战略先行。城市更新不是深圳城市建设的一项工作,而是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是城市发展各项政策的前提。建议深圳在“十三五”不止编制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而是要编制最高级别的城市更新发展战略,统筹人居、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等综合提升。

   

    2.策略优选。“十二五”时期城市更新的特点我归纳六个方面:微观操作、制度主导、市场主体、拆建为主、全面推进、到处开花。“十三五”更新我建议为宏观战略、规制并行(制度和规划要结合起来做)、政企合作、多元方式,综合协调、循序推进。

   

    3.正确立法。现在深圳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刚刚出台,正在征求意见,这个条例依然还是以战术性质的微观操作、市场主体为主,没有战略性、策略协调、综合性、协调性,应当予以大幅度修改,使深圳真正有效有序有利有节地推进城市更新,为全国即将到来的以提高城市质量为主旨的“存量发展”作出表率。

 

王富海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深圳市人大常委、深圳市决咨委委员、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十二五”期间深圳卫生走势探讨

                                                            

                                               邓红照

   

    非常感谢马洪基金会今天给我们卫生系统一个机会,来探讨一下深圳卫生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发展的状况。说实话,规划大,我这个题目说到走势、话题也比较大。时间只有1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会梳理,采取关键词式的方式做一些阐述。

   

    今天是话题性的探讨,我从三个方面谈:一是规划的基本内容;二是六个关键词;三是谈两点期待。

   

    第一,深圳卫生“十二五”规划基本的内容就是六大部分:
    1.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主要任务。
    4.重点项目。
    5.保障措施和机制。
    6.规划实施、监测及评价。

   

    里面的内容非常多,我选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政府对卫生的财政投入,在规划里谈到了“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期间的数据比较,“十二五”期间四年累计数非常大,但没有达到卫生事业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的要求。卫生事业费的增长达到了30.16亿元。累计投入97.62亿元。

   

    “十二五”期间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入加大了,2015年要达到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5%,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不低于28%,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不低于6.5%。这些数据在“十二五”规划中已列出,我就不多说了,只是进行一下对比。后面我想讲几个其它关键点,关于政府对卫生的财政投入,在加大力度,也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概念。

   

    这是卫生费的投入,固定资产的投入也非常大,新建了非常多的项目,包括新建的医院。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人口的增长比较快,我们刚刚也听到了数据,户籍人口400万,常住人口1100万,在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深圳卫生的投入增长远远不够。在推进一系列的卫生项目中,深圳卫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讲到的就是医保,医保的内容太庞大,我做了一些梳理,我讲一个点,目前对公立医院的医保也在推动一些改革。目前是以项目计费的方式,如果门诊按门诊人次、住院按住院的病种,另采取“总包干”的方式,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推进医保问题的解决,对我们真正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会有一些帮助。

   

    另外在医保的改革中,为把病人向基层分流,尤其是社康,有一些医保政策的扶持,大家看病的时候,如果先进社康,而不是直接去医院,费用会降低很多,医保政策在支持社康方面有一些倾斜。如果大家拿药,去社康一定会便宜很多,趁这个机会向大家普及一下。

   

    规划里我要讲一下公立医院改革,这两天人民日报登了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举措。深圳这次公立医院改革某种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动作。其中一项是完善分级医疗。分级医疗是什么概念?现在我们大部分病患看病,都是往大医院挤,大医院实际就成了一个大门诊。现在推行分级诊疗的概念就是希望把病患分流,让小病进基层、进社区,基层医疗包括什么?就包括社康中心,加大力度还有民办医疗机构。

   

    对公立医院更强调的是公益性的保障,现在政策上强调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数量和床位数,不希望出现多的像河南郑州那种大航母的模式。另外公立医院要有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主要内容是急诊急救、危重疑难病的诊疗以及医学教育科研和医护人员的培养。基层医疗则需要网络性的,主要内容是疾病的初诊、家庭医生服务、社区康复保健,基层医疗强调的就是普通门诊。现在实际上要分成等级,尽量引导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模式。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其中有健康卡的管理,健康卡要在全市铺起来。另外有关于统一诊疗的标准流程的部分,现在深圳卫生系统的三级医院已经在进行,希望达到所有检验结果的互认。关于大的检验中心的建设,不可能多布点、多建设,如果每个地方都建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另外病人如果在一家医院看了病,到另一家医院不认还要再做检查的话,这对病人也是费用的浪费。因此深圳倡导检验结果的互认。

   

    还有临床路径,对某个病种,相当于有规范的流程,大家按照这个流程治疗,该是什么样的费用,什么样的诊疗标准,统一规范,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握好整个病症的控制、费用的控制和诊治手段和标准的控制。加大临床路径的管理,是卫生部推动的。

   

    公立医院还有深化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其中包括市医管中心的成立,现在深圳市卫计委罗乐宣主任,原来担任的是市医管中心主任。医管中心承担公立医院人财物方面具体的运作。

   

    公立医院改革还有政事分开、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南山医院、福田妇幼做了一些尝试,当然起步阶段还不是非常成熟,在推。改革还包括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这就强调医学专家和医院管理的关系,中国主要是医学专家做院长,国外有职业经理人性质的院长,但一定要有专业的分管医疗的副职,中国基本没有非医人士做院长。医学专家做院长,有的作为专家非常强,但管理方面要提升,因此深圳卫生也在加大培养力度,希望医疗专家作为管理者,其综合素质达到医院管理的要求。

   

    关于卫生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现在大家看到的深圳公立医院的改革,完全打破事业单位体制的格局,今年7月1日以后卫生系统不再纳事业,全部以岗定薪定酬。我2000年在广州科技系统时,那时广州科技系统就有了这样的举措。卫生系统内,内地有些地方也有这样的举措。深圳走这一步很不容易,这是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大举措。

   

    公立医院改革中,关于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我不多说,互联网+的时代,我觉得各个行业都会在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具体的不探讨了,以后有机会再细谈。

   

    这里想谈谈行业协会的作用,我们协会的主管部门是福田区卫计局,协会是在区社工委、民政局、卫计局的共同推动和支持下成立的,行业协会成立这两年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希望行业协会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能很好地承担政府职能转移,同时在推动诚信建设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疗的诚信很需要,其实各个行业的诚信也很需要。

   

    深圳卫生在推动中医中药的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中医中药是我们的国粹,在广东、在深圳,中医药有市场,这个不细谈,总之,深圳卫生在中医药推动这块力度比较大,有一些举措。

   

    关于加强社康中心建设方面,深圳有“院办院管”的特色,社康中心是基层医疗,深圳卫生在社康中心建设方面有一些举措,包括让专家下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加大全科医生数量。

   

    深圳对社会办医有大的支持,希望社会力量能进到医疗行业,主要定位是高端、专业。

 

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是六个关键词:

   

    关于人才,深圳看上去很辉煌,但对卫生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弱,我们曾经去招聘,会浪费不少岗位指标,深圳的高房价、高物价,包括深圳卫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

   

    关于深圳医疗卫生的数据,今天列出的是2013年数据,2014的好象还没出来,从深圳市卫生统计年鉴上摘取,大家可以到深圳市卫计委网站看一下。

   

    关于法治标准建设,深圳卫生做了一系列的创举,立法立规不少,因为深圳是副省级城市有立法权,所以制定了很多的条例、条规。

   

    关于医联体建设,是为了推动分级诊疗。目前医联体两个模式、一个是罗湖区人民医院的医疗集团,这是一种医联体;另一个是福田卫生的医联体,包括公立医院、社康中心、社会医疗机构的医联体,有绿色通道的机制。

   

    关于“三名”工程,深圳卫生有一系列的举措,吸引国内外的名家来到深圳,解决深圳医疗水平偏低的问题。

   

    关于医责险,医责险在国外比较成熟,深圳卫生考虑今年底在公立医院全面推进。

 

最后我讲两点期待:

    1.从医的尊严。现在医患矛盾比较严重,如何让医者有尊严,从而惠及到我们的老百姓,这是需要期待的。

    2.希望在“十三五”规划中,考虑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如何能真正跟上深圳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定位。

 

    时间有限,无法深谈!谢谢大家!

 

邓红照  深圳市社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秘书长、智库百人会成员


 

 

             浅议深圳十二五规划中的“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张翔

   

    以周永康为首的一小撮腐败分子,造成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没有进步,至少是停滞,甚至倒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他抓起来了,这是有利于我国法治地进步!周永康的所作所为是反党、反社会、反人类的,怎么可能有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呢?深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受到了不良影响。而法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周永康把控中国法治建设这么多年中,现在虽然他倒台了,甚至被判刑了,但他的余毒还在继续肃清过程中。

   

    尽管外部环境不是很好,但深圳市民和政府还是保持自己对法治的渴望,成绩还是取得一些。

   

    首先是立法,在立法方面,深圳“十二五”规划期间还是取得一些成绩,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在行政执法等方面有法律的依据。

   

    但大家可能也感觉到,实际上里面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大家感受比较深的,如车辆限购而引起地轩然大波,我们暂且不论车辆限购的内容怎么样,而限购政策的出台在程序上显然不合理。由于程序的不合理,车辆限购对政府形象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我们知道立法的出台,程序和内容同样重要。还有路边停车的政策虽然出台很久了,但市民们还是不敢在路边停,导致大量的路边停车位闲置。很多人找一些没有划定车位的地方停,宁可违法也不停在停车位上。为什么造成这种状况?其实不是停车费的问题,我们深圳市民这点钱还是付得起的,本质上是政策不完善造成的。千万不能怪市民不学习、不了解相关政策,因为科学的立法要照顾市民的感受,实施起来也要便利。

   

    还有一个大家感受较深的案列,就是戒烟条例的出台。本来这是个很好的条例,但还是出了些问题。比如规定饭店包厢里都不能抽烟,这从立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执行起来难度较大,甚至无法执行,就成了空中楼阁,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因此,如果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这样的立法需要慎重。我们现在需要立法的地方太多了,我们要把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到市民急需的领域中去。立法方面,深圳有特区立法权,以后在“十三五”规划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要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其次是司法,司法是法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周永康等贪腐分子的恶劣的影响,深圳也不是特别太好。我自己感觉倒退了。同样在公检法办案,觉得现在人为设置障碍的因素越来越多,搞得很多律师都不想处理诉讼事务了。尽管目前的司法状况确实不是太好,但同时也取得一些进步,比如说裁判文书上网公开。

   

    司法改革表面上看加强了法官的权利,但很多法官还是辞职了。为什么出现这一情况呢?关键还是司法没有实现真正独立,加大了法官的压力。司法改革肯定是一种进步,但如何改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司法没有那么高深,要回到本质上就行了。比如公正司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管这些说了很多年,但我们最渴望的也就是这些。

   

    还有,在执法上,十二五期间,深圳比以前有进步。无论公安、城管,在行政执法上,都有较大的进步,这一点,长期生活在深圳的市民能充分感受得到。

   

    最后,在守法方面,毫无疑问,具有较高素质的深圳市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总之,十二五期间,深圳法治建设问题颇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应该大力进行法治建设。深圳要做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改革促进派,无论是市领导还是广大市民,都不要畏首畏脚,胆子可以再大一点,为法治国家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谢谢大家。

 

 

张翔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深圳应在社会组织建设中引领全国

                                                        

                                                吴海宁


   

    我一直非常关注深圳社会组织的建设,并希望深圳应在社会组织建设上,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

   

    深圳的“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描述是在第二十二节,其大标题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下面有三个小标题:一是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二是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三是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

   

下面我将在大的标题下,抓几个要点做一下解读。

 

一、“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今天,深圳马洪基金会和智库百人会能在这里举办金秤砣奖颁奖仪式以及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其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也就是说社会组织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之中。还有一个实例可以分享,深圳市在2014年5月9日,建立了深圳社会组织总部基地(福田),通过第三方评比,引进了三十多家社会组织,以免费提供场地服务的形式,换取社会组织为深圳市提供社会服务,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创新,并且这个创新的引领作用在全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马洪基金会是第一批入驻的机构,我们的高校校友俱乐部也于2014年8月9号入驻,我们在那里一年多的时间里,看到全国各地许多政府部门、包括国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领导来参观指导、取经,这本身就是引领作用。

   

    2014年我亲身参与了福田区2000万元社会建设专项基金的评选,我是这个专项基金连续两届的评委,花了几天时间看了两三百个项目。我发现,当看完这些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后,会对社会组织的新发展有非常新的印象,我们的很多社会组织,有很多很好的点子,比如从各种专业角度上,辅助青少年、帮助残障人士等等,很多社会组织都拿到了政府的资助。

   

    作为评委,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的社会组织真的可以做很多工作,来弥补社会工作的不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是参照他们各方面提供的数据,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另外深圳马洪基金会也承担了今年福田区社会组织的评选工作,对福田区所有的社会组织、领军人才、优秀项目,从各方面来评价,我也全程参与了评优工作。我认为我们作为社会组织,可以有条件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建立市民依托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新机制,畅通市民参与社会建设的渠道”

   

    深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城市,深圳人都会有一些参加社会组织的刚需。深圳不像普通的内地城市,人们在那里生活多少年,各自的朋友和同学非常多,可能没有这样多的刚需。而在深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特别需要类似校友会、同乡会、异地商会这样的组织。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广大市民找到组织,并依靠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改革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组织应该承载这样的使命。

   

    作为个体的人,是很难参与社会建设的。大家一定要有一个组织,组织他们从各个方面参与,个人的优势,可以通过组织发挥出来。

   

    我提出来,应“稳步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范围和能力,以最自然的方式,推出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军人物和人才去担当人大代表,促进人大代表制度的改革。比如今年刚刚结束的福田区社会组织的评优活动中,也同时评选出三个社会组织领军人物,今天在座的深圳市医疗行业协会的秘书长邓红照女士也是我们评选的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她是可以代表这个领域的很多意见的,她完全可以因为这个领域的代表性而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我同时还认为,作为社会组织,应该把各种不同意见的人士,都纳入各种社会组织中,这样一来,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意见,所以说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面推行重大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这些年,深圳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相继发布了公共服务白皮书。那么这些白皮书执行效果如何,由谁来评价呢?马洪基金会和智库百人会义不容辞地开展了“金秤砣奖”的评比,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这种公众制度要有第三方评价,社会组织就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政府不能自己说自己做得好,应该由第三方评价是好是坏。

   

    深圳各级政府这些年以来的确做了很多改革,比如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他们的吴晶常委刚刚还在这里领取了今年的“金秤砣奖”。福田区在2014年开展了“开门问改革”公众咨询活动,先后举办了五场。我也亲身参与其中,在制定下一年度的政策和计划之前,提前向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征集改革意见,我很赞成这样的方法。而以往是政府部门自己发布政策和计划,让大家后边来评价。现在的做法,将使政府部门变被动为主动。马洪基金会和各种社会组织都可以做这样的第三方评价之举。事实上,2014年福田区的“开门问改革”活动后,他们邀请了一批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进入了福田区的改革咨询评议委员会,为福田区各种改革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本人也很荣幸地入选这个委员会,并亲身参与了福田区教育局、文体局、卫计局的改革措施的制定,他们认真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很认真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意见。马洪基金会还参与了龙岗区的多场很多改革咨询,为该区献计献策,这种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我们在深圳做得还是不错的,开了非常好的头,马洪基金会在这里牵头做了很多工作。

   

    福田区还开展了“微慈善、微实事”活动,在福田区“开门问改革”的成果里,他们从社区收集了大大小小许多的意见,借鉴了浙江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改革,即居民全程参与政府部门的预算。政府拿出经费,由社区居民来发表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措施的意见并最终拍板,建篮球场也好、建游泳池也好,将决定权交给社区,让民众广泛参与。现在政府可能先拿出几十万,将来就会有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有民众做主。这在将来应该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从“参与式预算”的角度,可以说明社会组织可以做这个工作,广泛地收集意见,代表民众和政府进行互动。

 

关于深圳如何在社会组织建设中引领全国,我想提出如下四条建议:

   

    第一,深圳应该充分利用“部市协议”,即民政部和深圳市政府的部市协议。这个“部市协议”,实际上已经赋予深圳在社会组织建设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权利。但是这些年深圳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今后应该利用中央已经给出的“王牌”,大胆地去探索和尝试!我认为深圳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深圳市的民政部门应该效仿深圳市工商部门,在全国领先推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而那项改革,以深圳为起点最终推向了全国,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伐。而这是从深圳开始的。

   

    第二,“社会组织应该放开注册”,应该变审批为备案,变“严进宽管”为“宽进严管”。现在社会组织的登记程序和手续,还是非常繁琐,很多的规定限制、很多的表格。有些限制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要成立一个商会,还限定只能有15个副会长,不能有常务副会长。不知道谁制定了这样一个十分令人费解的条例。现在正在向全社会征集修改社会组织管理条例。其实只要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应给与社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而民政部门今后只需加强登记注册以后的管理即可。

   

    深圳的社会组织总量,我今天得到最新的数字是9000多家,而这个数字在2008年时是3000多家。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从四川抗震救灾返深途中,碰巧和当时的深圳市民政部门的领导同机。这位领导曾对我说,半年内想把深圳的社会组织扩展到8000家。现在看来,深圳有9000多家社会组织,多吗?真不多,据我了解,国际上是以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来衡量的,比例比较高的包括德国、澳门,达到每万人400家,美国是200家左右。而我国的青岛市,也有10000多家社会组织。而深圳现在有接近1900万人口,9000多家社会组织,平均每万人只有不到5家社会组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所以说,深圳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前段时间有一个规定,所有的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党组织,我们应该配合这个规定的落实,这将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我们今年在深圳创造性地成立了“深圳市高校校友联合团委”。我是深圳市高校校友俱乐部的负责人,我们在共青团深圳市委、福田区委的指导下走了完整的程序。我们成立联合团委后,还将陆续在200多家高校深圳校友会中,建立团组织,根据各校友会团员人数的多少,成立团支部、团总支或团委。我们还要在200多家高校深圳校友会中建立党组织。这件事我们得到了深圳市社会组织党委的大力支持。
第四,建议“建立健全协商对话机制”。党的十八大特别倡导“协商民主”,我们觉得社会组织特别具有协商民主的天性,在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协商民主的精神影响到我们社会组织里的每个人,大家都要有协商民主的精神,这将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吴海宁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深圳市高校校友俱乐部负责人


 

 

                          

                      深圳社保民生的突围
                   

                                                  杨勤


   

    罗伯特议事规则掌握得好,今天也是别开生面,民间评价政府是世界的创举,罗力理事长带领的团队凭借一腔热血、一股勇气奋力向前,我们也跟着往前走,评价已经做出来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我们还得要不断的评价,这个空间是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来之不易。

   

    讲社保民生问题,其实大家广泛关注,我们多年建议,不断和社保局在谈,实事求是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深圳在全国社保、民生保障上做得是最好的,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公平公正;二是参保人数全国最多;三是资金管理的质量,数量是最多的,管理也是最规范,这方面是全国公认,从上到下,从部里到民间,大家一致认为深圳是最好的,深圳从来没有刁难任何一个外地在深圳参保的人,这是深圳多年来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讲讲我个人的看法。过去我们曾经五十几个人养一个人,后来四十几个人养一个人,再后来27个人养一个人,最近可能20个人左右养一个人,这就预示着风险。深圳以年轻化城市著称。年轻化城市意味着时间,多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随着深圳老龄化的到来,这个问题就越来越严峻了。终有一天10个人养一个人,内地养不了了,社保直接破产,必须要财政补贴,不补贴钱就亏空了。深圳一定会走这一天,今天我们讲这个话题,社保民生怎么保障?现在我们都在讲改革,要创新,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动力在哪里?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改革?一定是危机来临了才要改革。为什么创新?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突破原来的规章和法律,换句话说是违法。现在我们一方面要求要遵法、守法,一方面要创新,我们多年在这个方面纠结。

   

    我1989年从北京来到深圳,当时我在市政府有很多事情就有突破,凭着拼搏和担当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从而走到今天。今天这种精神越来越少了。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很难有起色。为什么?我们现在社保有几千亿放在那儿,陈良宇事件出来以后这些钱不能用,只能存在工农中建,每年只有两三百亿的收益,非常低。我们还是定存,大概三点几的收益,讲得最好的,这个相当于我们的净现值来讲是亏损的,这些年大家知道印了多少钱,132万亿,怎么能确保我们保值增值,为什么穿新鞋走老路?

   

    每个人都希望退休以后多拿一点,我调研了很多人,所有交社保的人都失望,都不满意,都嫌拿太少。我们和社保局谈,社保局说我们尽其所能按照物价上涨往上涨一点。一直用穿新鞋走老路的办法维持。问题在前三排,根子在主席台。前三排没人担当,主席台没人管。所有的改革要顶层设计,希望有中央部委的指导精神,没有。

   

    深圳是试验田,深圳可以先行先试,你们试,试好了可以全国推广,但是不要忘了。如果试得不成功,所有的条条框框、紧箍咒都挂在你头上,有一点问题就可以来问责,你可以掉乌纱帽,因此深圳没有人敢承担这个责任。客观的讲,我们深圳民间敢评价政府,我们深圳政府还是开明的。但是尽管这样,制度不让你干,就干不成。所以导致我们老百姓几千亿的钱,差不多一万亿,我们1900万人,进入社保的有1700万左右,是全国纳入社保最多的城市,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钱怎么动?一分钱动不了。

   

    我们的钱按照现在的净现值,一年的净现值大概是15%到16%,换句话说,今年的一百块钱只相当于去年的84块钱到85块钱,贬值了,中国是印钞票最快的国家。我们的老百姓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有多少,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所有打工的离开深圳的时候,在深圳都交社保,离开的时候全部退保,退保的比例、人数也是全国数一数二,为什么?他没有信任感,没有扎根的欲望和需求,他没办法。这个现象直接拷问着我们的制度建设怎么办。所以现在一直在穿新鞋走老路。

   

    第二,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一直在博弈,怎么博弈呢?是我们交社保的,如果按照法规,我们交社保就是工资额的百分之几来交,如果按照那样交,社保今天的体量会更大,钱更多,但是企业都搞跑了。如果按工资额交,我调研很多企业,如果那样交企业就垮了,现在的企业三分之一不存在。你们只要协商,抹平了就行了,一告劳动仲裁都会判企业输,社保就到你这儿查,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执行有法律的潜规则,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状况,大家一直在这个状况中博弈,终有一天会出现问题。

   

    第三,大家知道经济在下行状态,这种大背景下,深圳将如何布局?我思考着深圳如果把这笔钱能用起来,保值增值是会给深圳人民创造很大的福祉。深圳有两笔钱,一个是社保金、一个是住房公积金,这两笔钱要集中用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前不久微信上讲李克强点了几个专家,第六个轮到我,他说前五个人脸已经灰下来了,说经济全部下行,指标一塌糊涂,他讲得更严峻,李克强的脸更黑,这个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说我们还是像过去走的这条老路,我们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现在一定要有突围,突围是什么?马上就是生死存亡、被消灭了才突围。

   

    我们社保也是如此,必须要寻找出路,贬值幅度非常巨大,我和社保局谈过,社保局说我们有想法没办法,我们深圳的政府很多部门其实都是有很多想法,他们有锐意改革的精神,但是没有办法受制于这种手脚的捆绑。

   

    只有一个办法,建立深圳行政特区,这是根本性的。把捆绑深圳的天花板全部去掉,一个是法律天花板、一个标准天花板、一个是强规天花板,如果不做这样的尝试,深圳所有的事情、改革都是微改革,都是小脚老太婆的走路,走不出新路,永远是穿新鞋走老路。

 

杨勤  智库百人会成员、深圳市人大代表


 

 

                   

               深圳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张克科

   

    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评估十二五规划,也一直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讲什么。我给定的小标题是:“十二五”回顾、评估和反思。罗力理事长给了一些建议。刚才杨勤代表讲到穿新鞋走老路,我想我这个可能是穿老鞋走新路,因为每隔五年就在做规划,我们团队也做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现在还在做一些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深圳市“十二五”信息规划由我们这个团队做,与其说评估政府不如说是评估我们自己的规划怎么样。当然,制定出来的规划执行得怎么样,这个是要评估政府的。我们是招标取得的课题,参与规划的前期研究、调研、研究报告和规划的文本报告。在参与规划本身的全过程中,需过五关斩六将,从处长到局长再到分管的副秘书长,协商各部门到最后政府公报发布,历时差不多一年时间。所以我们这五年来当然很用心在一直盯着这个规划怎么实施。

   

    纵观全过程,我觉得这中间有几个问题,一是政府做这个规划的出发点是什么?二是这个规划到底有什么用?在规划的法律性和政府工作程序化的情况下,这一点我们是穿老鞋走新路,但从制定过程的调研和确定目标、路径和实施模式上,还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思考。

   

    当时深圳市政府面临换届,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统筹五年,是个很好的基础。信息化专项规划必须为完成政府的五年目标进行。我们集中力量在八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导思想、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国际标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两化融合、物联网、智慧城市)和十二五核心目标。其中,我们突出三个重大问题调研:一是国际标杆城市,我们到底以什么样的标杆城市作为我们的标准,二是在核心的目标中提到基础设施、现代信息服务业,三是主体目标价值选择,也就是指导思想。我们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咨询、编制规划中,我们把国际城市的标杆研究、研判、兄弟城市调研放在最重要,深圳的现状基础和社会动员放在一块,集中力量讨论一个问题,政府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政府推进信息化的价值选择是什么?讨论中感觉到最大的障碍是体制的障碍和观念的障碍。深圳科技创新这么强,但这个创新不完全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可以轰轰烈烈,但最大的突破,或者说是难点是体制创新、是观念创新。最后,给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这样定义的:牢牢把握信息化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主题,更加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信息化与城市化相协调、信息化与国际化相促进、信息化与社会民生服务相适应,坚持创新驱动、应用拉动,实现信息化水平整体跃升,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支撑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我们把信息化当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更加突出信息化、工业化的结合。把握了热门的互联网趋势、信息化公共建设和宽带基础设施提升与服务计划。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部门工作,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题,我们有四个突出,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主题,就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信息化和城市化的相协调;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信息化和国际化相促进,我们叫国际化城市;信息化和民生适应,通过四个更加突出形成支撑创新的支点。

   

    研究和编制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过程渗透了大量的调研:征集到了深圳市所有部门和各区的计划,列席了15个计划单列市的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座谈会。总结“十一五”规划中,电子政府做得非常好,但2008年深圳进行机构改革后,几乎摧毁了许多部门的信息化。比如说市场监督管理局几个局合并以后,原来的信息化是按照各部门做的,系统接不起来,要重新来。这是深圳十二五遇到的普遍性矛盾。都要求新立项新投资。当时只有一个环保的系统不用重新来,环保信息化从规划建设立项开始正好是深圳市实行部门行业信息化在发改部门立项前需要通过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专业专家会审,这个建议也是我们从2004年开始关注深圳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政协提案出台的办法。这样,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和软件支持就统一放在政府的信息中心。其他的部门都在叫“十二五”做新系统,电子政务要重新再来过。我们曾经做过数字城市的研究,深圳的信息化投入很多,基础很好,到处是高层的互不相通,甚至互相封锁的东西。如果不组建共享平台,那一牵手就都会掉到坑里。数字化就非常有问题。城管要1个亿,气象要1个亿,环保要1个亿,我们通过政协的提案要建立一个平台,最后解决一个问题,所有信息化的建设在发改委批钱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我部门得到的钱,我自己管不了,这个项目批的时候一定要通过信息办专家评审,别人做的你共享就行了。“十二五”布局我们基于这一点发现,一定要找到国际标杆,提出新的发展模式。我们花了很大的力量组织团队,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所有的信息化规划文本全部翻译了,这也是一般政府做规划少用的手段,完美调集了大学城约15位研究生团队翻译和编写综述,研究和寻找借鉴案例。这是很大的工程,但对后来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个前期研究工程下来,我们头脑清晰很多。在15个计划单列市开会的时候,深圳市汇报说我们刚刚得到国务院办公厅表彰的电子政务第一,我说这个第一和国际差很远。最后出现两个声音,有的领导说,深圳第一是做了大量创新领先得工作的,基础很好,不要摸黑。但信息部的杨学山副部长说,克科说的是对的,我们关门在做,自己评估,但和国外相差甚远。所以,我说“十一五”规划深圳已经做得很好,全国比不上我们,但实际我们真的很差,和国际上有很大的距离。关键是理念和目标的设定和评估的价值体系。例如,美国施行宽带计划,宽带网络成为21世纪战略性基础设施。和一个世纪前的电力一样,宽带是经济增长、全球竞争以及更好生活方式的基础。它正在开创新兴产业,并为现有产业开辟着新的广阔前景。它正在改变我们教育子女、提供卫生保健、管理能源、确保公共安全、参政以及获取、组织和传播知识的方式。(《美国国家宽带战略》)。2010年7月1日起,芬兰把宽带接入权确认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由此成为世界首个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宽带权”的国家。到2015年,芬兰所有民众均可享用100-Mbit/s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所以,一是国家战略、行业战略、老百姓的战略、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不是部门战略、私有财产。二是我们一定要有公民权。

   

    基于这一点,我们把各国的信息化拿出来翻译,进行地域分析、发展分析和优势国分析。在地域上,北欧地区保持领先,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在各指数排名中排名靠前;北美地区紧随其后,美国和加拿大是信息化建设的领先国家,整体实力很强;亚洲地区表现不俗,韩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信息化建设居前列。在发展趋势上,信息化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地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融合态势明显;信息化已经被上升到国家竞争力、影响力和创新力的能力建设层面上来;以泛在社会、智慧地球为代表的理念,惠及全民成为信息化建设重要目标。几个典型国家信息化解读也很有参考价值。

   

    新加坡开始做了好几个规划,从2005年3月开始酝酿新的国家信息战略规划“iN2015”,并且提出“iN2015”规划要由公民、政府和企业共同创造。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四个战略,八个领域”。三个主题是:创新、整合、国际化。四大战略是对社会需求的预期和新加坡主要行业的经济目标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新加坡的创新、整合和国际化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最终让新加坡变成“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全球化的城市”。把社会需求放在一起,信息化放在一起,人才放在一起,普及和城市化放在一起,他做了一个方案和我们很想象,教育、金融、旅游、制造、信息、医疗、数字、媒体、政府,这个领域和全社会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政府管理和机构改革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深圳最早提政府管理和引导信息化建设,1995年有为书记就在深圳率先建立信息办,那是真正的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当时的信息产业归运输局管。2001年机构改革设立的信息办是将重点放在做信息产业,2亿的软件产业资金等。2004年合并为科技与信息化局,但还是有高层领导希望保留信息办。2006年发现走不动,市委办说信息化、电子政务是必须有两办统筹办的,将信息办收回办公厅,变成办公厅的信息办。机构改革变成科技信息和工贸委员会,现在变成科技和信息化委员会还是两张皮。最后科技创新委独立,将信息化又放到经信委,这个变化不单单是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实际是涉及到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认同和方向的把握。所以就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觉得体制问题和机构问题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我们再看看台湾。也是把建设智慧化资讯基础、推动智慧化生活创新应用和落实文化创意与人才培育放在一起,推崇建设安心、便利、健康、人文的优质网路社会。而我们,一谈到信息化就谈产业、做设备,抢地头,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座大山,在抢资源。

   

    香港1998年开始做“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三年咨询调整一次重点方向,1998年是教育信息化起步,第二个三年做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第三个三年做的是政府工作信息化,第四个三年是社会共享信息化,第五个三年是数码共融知识型社会。现在在做数字城市。

   

    日本信息化三级跳:E-Japan、U-Japan、I-Japan,也是差不多五年一个台阶。经历了逐步凸现电子化、社会化、以人为本的东西。陆健主任是从日本回来的,他说我们不能再走日本这种从技术到行业再到社会的摸索前进和层层否定的方式,既然我们看到了方向就应该一步到位。他甚至提出来我们可以把日本的本子翻成中文、填进去翻成我们的东西,去掉一部分就可以借鉴。实际上日本的信息化有一揽子的东西,“十二五”规划有专家参与、社会参与,这个研究对制定规划会有提炼出一些基础的东西。

   

    韩国不一样,韩国是垂直经济,他在里面更多的是讲他的自己产业。因为我们知道韩国的产业非常重要,他把信息技术和IT产业结合起来,韩国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从创造价值的产业社会向以创造附加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为源泉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变。最终目的,除了应用信息技术为公众创造食衣住行娱乐等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外,还希望扶植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韩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进入“革新主导经济”阶段,人均GDP超过1.7万美元。这个和我们很相像。

   

    而加拿大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种系统建设已达到很高水平,关注重点和着力点转向政府变革、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就讲政府,讲政府所有的变革,客户为中心,电子化是改变政府运作的方式,而不是政府主导这样的东西变成他的工具。加快推进政府变革,重点引导政府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团体发展,政府强调自省,归并、调整和更新信息政策、法规及标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不变,强化公共服务(埃森哲评定最优)。重视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和发展。逐步深入到政府变革,政府的自省与效能建设,加大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环境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等层面。

   

    所以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体现的指导思想是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区域信息化合作;以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为路径,推进“两化融合”,增强产业核心能力。以行业应用和社会服务为核心,以公民信息化能力建设为支撑。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市民信息化生活品质,增强深圳市在国际城市中的综合竞争力。

   

    现在我们反思规划研究编制和实施等问题,我们觉得至少目标是清楚了。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候很有意思。有的处长说尽快出个稿子,关着门做了半个月,逐字逐句推敲。我问这个时候要稿子干什么,说是给市长看。我说规划研究阶段没有形成思路,现在做不行。且把这一派当成规划派;主管主任说按日本框架走,按技术走,且说这是技术派,分管领导说政府的规划控制不了社会上别人的事,且当是电子政务派。基于这一点,我说三足鼎立之下,我们就做一个四方麻将,我提公民需要派、公众服务派,任何一个方向,规划、技术或政府都号,必须要有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价值的取向态度。所以。在“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中应该可以清楚地看到到处都有着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的要求,和惯性思维和传统体制特别是资源配置的方向,基本上有的博弈。在规划的实施的过程中的确有些变化,主要出现两个大的问题,一是部门机构改革之后,原来主持制定大部制又变成了经信委,分管领导的意识占了主导,回到熟悉的政府圈子的工作方式,做了另外一批新的另起炉灶的规划,如: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宽带等等。尽管这中间很多东西是涵盖的,但是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二是一些前瞻性的提法和措施没有抓手落实,没有落地。“十一五”解决了电子政府服务的大平台的问题,“十二五”提出了政府及社会各个部门依托超算中心服务的思路。许勤市长提了一个要求,所有“十二五”期间各方面要提出的立项项目必须进规划。反而之,应该理解为,凡是列入规划的项目要督察检查落实。但这一点就没有机制去实现。所以,这个报告我会留下来。也希望大家关注。

   

    科创委提出信息化是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提了几个基本点,比如说城市管网要求一致性,不要大家开肠破肚。我们提出能不能为老百姓一费制,法国47法郎一户,保证基本的,我们现在手机、电信都在打,比方说80块钱基本费,带有线电视、宽带、WIFI、电话,保证基本量,超过可以加钱,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有,现在交水电煤气没网络不行,学生做作业没有网络业不行,医院挂号预约没有网络也不行,这就成为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的问题了。作为基础保障,甚至可以按标准给以困难人群的补贴和社区服务的基础项目。最后,消除信息鸿沟是写进去了,但没办法做,各家巨头都在做市场,政府的作用没有体现。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还特提出深圳要体现和突破,建设国际通讯枢纽。“十一五”计划单列市讨论中,一个是成都,一个是大连,都提到。大连做软件外包,和日韩形成了国际通道,深圳紧邻香港缺一直没有突破。成都说他们是内地,更有需要信息化国际出口。我们认为,深港和国际上的信息化要五个一样,像规划建设连接两地的跨界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一样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光钎、网络、无线基站等);像保障两地城市发展需要共同协商提供电力、煤气、水源、食品一样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与供给(数据中心、服务器中心、呼叫中心);像满足公共社会需要协调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一样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服务(信息内容、社会服务);像建立传统商业贸易自由市场秩序一样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营商环境和平台(公平法则、知识产权、诚信);像建立两地资金人员物流往来通关便利一样建立信息资源互联网通讯双城便利的机制和渠道(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同城资源对接)。第二年前海争取到了国际信息通路试验区。我们课题组的处长马上给我发短信,你提的倡议国家落地了。所以说,执政理念到底怎么样?为民、为未来的发展,体制改革怎么样?最大的障碍是体制改革,创新服务必须要解决我们落地的问题,公共利益、最后执行达成。今天回顾和评价十二五政府工作,既然我们参与过,我们就更有体会。我们感到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就在于执政理念的创新,行政体制的创新。信息化统筹中我们一直建议应该放在发改委,它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方方面面的社会发展问题。提到医院预约挂号的问题、社保的问题、缴费的问题、交通的问题,停个车都要wifi,没wifi怎么办?希望“十三五”我们推三件事:一是国际通道,国际通道不通,深圳的国际化城市无从谈起;二是老百姓一户一个钱,把有线电视、电话、网络等统筹都包进来,后台运营商去分。基本服务放在这里面,超过1个G可以另外再加费,公民享受信息化服务的基本权益打包进户,一户一个包;三是信息化本身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社保、文化、社区等,一定要以满足服务为第一要务。现在是两边在寻租,政府和盈利机构在寻租,没有公共利益,能不能变成老百姓像进超市一样,让老百姓选优,让老百姓享受这一户的基本情况,另外开放国际通道,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十二五”规划下来以后,我们仍然希望能够在开思路、广纳言中加强老百姓相遇度,各区都在做无线WiFI,都是政府和三座大山在对赌这块,希望从老百姓出发,政府退到自己的位置上。或者是守住自己的位置,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社会服务。深圳财政可以学习香港澳门,结合深圳特色,向每一个居民住户派发信息红包。

   

附录:整理这次即席报告之后,我将上述文本送给原来研究团队的小伙伴征求意见,得到他们的反馈,我想这也算是一个民意测验吧。这里照录如下,就当是画外音。

    “现在回想,很多突破性的,前瞻性的思路举措都是您这边力排众议坚持摆进去的,也都基本被技术和市场所验证。而我的视野,思路,分析框架和踏踏实实深度分析技术,市场以及社会应用之间关系的能力也是在那个阶段形成的。十二五短短五年,信息通信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关乎每个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出行靠随叫随到的滴滴,出租车司机离开旧的体系;买菜不用带钱包微信支付即可,银联多年建起来的支付基础设施被绕过;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侵蚀下寝食难安。我想说,科技总是以出乎我们意料的速度和方式在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规划或许真的应该以更大的包容心,更多的打破固有的限制,消除创新过程中的障碍,为创新和市场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张克科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


 

 

                 

                 “十二五”期间的深港合作及未来展望

                                                       

                                                   张玉阁

 

一、“十二五”期间深港合作评估

   

    前海深港合作不够理想。“十二五”规划对前海深港合作的提法是“以前海为载体推动深港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着力引进香港要素是前海的工作重点之一,前海希望土地开发面积、注册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额等主要指标方面,香港能占相当比例。但截至2015年7月底,入驻前海的逾4万家企业中港资背景企业只有1627家,仅占4%;逾2万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中港资背景企业只有2395亿元,占11%,与设想有不小的差距。当然,港资企业一旦决定进入前海,就是实实在在的进入,绝对值和数量并不能说明一切。但总体而言,前海深港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香港对前海的发展方向并不十分了解,港人对“前海取代中环”的疑虑和戒备心理较强,尚未建立互信;另一方面香港服务业对外扩张的动力不足,不像制造业那样外溢冲动十足且立竿见影。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有亮点。“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化深港创新科技合作”,“全面加强深港创新圈建设,促进深港创新科技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可谓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典范,大疆科技在香港研发,在深圳创业,充分利用深港各自优势,有效整合了科技、产业和市场资源,一跃成为行业引领者。此外,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场开始运作,着力扶持青年创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落成并开始招生,港大深圳医院正式挂牌营业,均是深港教育、医疗合作的突破之举,以此为依托的深港科技合作也将展开。另一方面,深圳成长起来的高科技公司也开始进入香港,借助香港平台推进国际化发展。华大基因研究院在香港设立机构,华为、中兴公司则进一步强化了与香港有关大学的科研合作。比较而言,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效果优于前海深港合作,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取决于“短板”。如果数闯立法会均铩羽而归的香港创新及科技局依然难产且被政治化对待,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必然受到影响。

   

    交通或许更加便捷,但人员往来政策收紧。“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促进深港交通更加便捷”,包括完善深港跨境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口岸查验方式创新,推广自助式通关,探索监管结果互认共享机制等。这些举措均与深港之间的要素流动有关。交通体系建设方面能够有效衔接,但口岸、高铁等存在建设不同步问题;深港两地的港口、机场呈现竞争性合作格局;人员通关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货物出入境的“单一窗口”通关和“监管结果互认”还需要继续推进。最为重要的变化是,自2009年4月1日开始实行的“一签多行”政策,在6年后的2015年4月13日改为“一周一行”。深圳户籍居民由每年赴港次数不受限制,收窄为每周只能赴港一次,一年最多52次。通关改善,政策收紧。如果不能说这是政策“倒退”,但至少与“共建深港大都会”的主张和目标背道而驰。

   

    合作中的“本位”意识和“邻避”行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拓宽深港交流合作领域”,包括生态、教育、医疗、文化、职业培训、知识产权、司法等合作,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等。在生态保护合作方面,香港在毗邻深圳中心城区的地方扩建现有垃圾处理场,并规划建设大型殡仪馆和墓地。近年来香港垃圾场火灾频发,对深圳居民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但香港并不会因此改变规划,“邻避效应”依旧。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进展缓慢,最近似乎又回到所有权和管理权谁属这一原点问题上。在这些领域,深港既需要合作,又需要协调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维护各自利益无可厚非,但共同利益更为重要,需要尽量淡化“本位”意识,避免“邻避”行为。

   

    基本结论:合作不易,融合尚远。总之,“十二五”期间深港合作的现实与当初构想尚有一定差距。前海深港合作需要强化双方互信;科技创新合作需要协调制度衔接和政策调整;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需要把握放开与规管有机协同的“度”;社会民生及生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需要构建利益共识。总的结论是深港合作不易,融合尚远:深港合作进入“攻坚”阶段,需要有所创新突破,推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发酵的香港内部矛盾、内港冲突等,已经将深港融合这一经济社会问题政治化,谈论“融合”已是忌讳,实践“融合”更是禁区。

 

二、“十三五”期间深港合作展望

   

    “十二五”期间香港政经格局变化已经影响了深港合作。“占领行动”和政改争议等香港内部问题使得深港合作被政治化,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及深港边界地区发展规划,被解读为构建“深圳富人后花园”,被攻击为“割地卖港”;政府合作受到制约,2014年度深港合作会议延后到2015年,已连续举办7届的深港合作论坛取消。孔庆东骂港、D&G拒拍、蝗虫论广告、简体字风波、粤港自驾游、闯军营事件、Laneige拒售港人、内地生车祸、粤普之争、反国教运动、反水货客和自由行旅客行为等损害内港关系的事件陆续出现,内港矛盾的激化影响到深港合作。

   

    “十三五”期间深港合作仍将受到香港政经格局不稳的影响。特区政府管治面临着社会对立加剧、行政立法掣肘制约、转向注重社会民生比较艰难、公务员系统士气提振和能力提升的挑战;反对派趋于激进化、温和派被裹挟或边缘化、经济社会民生问题成为政治争拗的牺牲等,对政府和建制形成掣肘;建制派阵营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提高议会能力;内港关系裂痕需要时间弥合。就此而言,“十三五”期间深港合作将进入振荡调整期,同时也是合作有所进境的酝酿期。

   

    策略选择: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深港合作。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比较合适的策略选择,是推进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深港合作。一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深港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使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点,国家经略南海的支撑平台。二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框架下的深港合作。自由贸易区是仅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开放战略。内地与香港将在2015年底全面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深港合作需要更为强烈的政策创新与突破。三是提升深港合作能力。最为迫切的是提高深港两地政府、公营机构、行业协会及NGO组织之间的合作能力。四是完善深港合作平台体系。包括深港合作战略平台(国家战略规划)、政策平台(CEPA等),创新平台(前海、“深港创新圈”等)、决策平台(深港合作会议、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等)、操作平台(深港合作专责小组等)。

 

张玉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在2015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上的讲话

                                                              

                                                  黄发玉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会议,我有很多感触:

   

    第一,规划的意义。我们今天说的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五年规划,规划的意义何在?我想起小时候一个真实的事情,小时候我们的领导是北方南下干部,说话有点口音,当时我们是制定五五规划,那个领导是山东或是河北人,他给基层干部做报告说,最近我们制定了“五五鬼话”(“规划”两个字听起来像“鬼话”)。说实话,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规划就是“鬼话”,就是一纸空文,制定了就没人管了,没有管它的意义、可信度,执行的效果怎么样,加上领导更替,又是一个新的规划、一个新的设想、一个新的定位,更别说后来我们还评价它,看它是不是制定的任务都完成了。

   

    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划的意义是越来越重要,不仅要认真的制定,在制定初期,要进行认真的调研,要咨询、征求意见,甚至有的地方制定规划还要进行招标,要几套方案,大家都很清楚这是规划制定阶段。二是规划执行的情况有评估,人大常委会有一个监督法,就包括政府的规划执行情况要进行评估。比如说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对深圳市的“十二五”规划进行过中期评估,当时由唐杰副市长带队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中期情况要评估,五年结束的时候更要评估,那是肯定的。当今中国社会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我们的五年规划都要进行评估,政府要向人大常委会提供评估的报告。深圳市的“十二五”规划,市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提供了一个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是这么说的,“十二五”所有的规划指标除了一个以外其他都是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只有一个项目未达到,是哪个项目呢?氮氧化物,环保方面的指标没有达到要求。这是当时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供的中期评估报告的基本情况。

   

    那就说明现在的规划不是“鬼话”,那是非常认真严肃的,政府必须向人大常委会汇报执行情况,人大常委会有责任、有权力监督政府规划的实现情况,这个值得我们很好的品味,更不用说民间组织对规划进行评议。规划是什么呢?特别是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它是指导性的,规划是一个纲要性的东西,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说得那么全,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是第一。第二,它也不一定能把未来的东西都规划得那么准。这个也是我们研究人员要注意的。五年之后是什么情况谁知道?比如说深圳的“十二五”规划,有些指标去年就完成了,去年我们的GDP是1.6万亿,“十二五”规划到今年年底才是1.5万亿,超额完成也说明你的预测性不是那么准。还有深圳的人均GDP,“十二五”规划是今年年底人均2万美元,但是实际上去年已经到了2.4万美元,这是超额完成,超额完成这么多也说明你的规划不是特别准。当然有一些还没有达到指标,由于各种原因,这是定量的。定性的东西也不一定设想得那么准。为了开今天下午的会,前天我特意把规划下载了一份,认真的研读了一下。比如我们的规划关于法治讲得比较轻,大家知道中央近年召开全会研究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问题,深圳在五年规划中讲了法治问题,但讲得比较轻,没有讲那么重,没想到中央会召开专门性的全会,这就是你预测不到的东西。

   

    第二,今天的会议开得特别有意义。不仅政府部门要向人大常委会也就是国家有关机关进行汇报,民间也可以进行评议。民间评议规划问题我在网上没搜到一篇文章,扩大一下,搜民间组织评价政府工作,一搜就是马洪基金会,没有别家,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马洪基金会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在全国开了先河,更不用说对政府五年规划的评议,那更是开了先河,说明今天的会议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今天有八、九位专家进行了发言,我都认真听了。今天主持人在每位发言人之后都做了精彩的点评,我就不对每一个人进行点评,我综合的说一说。

   

    对五年规划执行情况,每位发言者都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首先对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肯定,二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如说第一位发言的徐景安主任,他认为深圳还是以物为本,不是以人为本,他认为深圳就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全国做出示范,改变以GDP为核心,GDP主义的倾向,要逐步转变成为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和目的要以人为本。我体会徐景安主任的一句话,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有一句精彩的表述,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GDP发展意义何在?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个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深圳就是要在这个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大家在发言过程中不仅谈到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比如说最后发言的张玉阁,为什么深港合作起色不大?有很多的原因,除了深圳的原因,还有香港的原因,后者也许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指出政府工作的不足,而且帮助找原因,我觉得这个是难能可贵的。

   

    专家在发言中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信息化方面的张克科讲到,信息化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信息化要以整个城市的发展为目的,说实话,深圳的信息技术在全国应该是最高水平的,深圳信息化程度怎么样,上网速度怎么样、收费的情况怎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深圳这么高的信息技术,为什么信息化水平在全国不是最高的,这就值得我们信息化工作反思。说实话信息化工作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明确你的发展方向,不是仅仅搞一个政府的网站,搞一个电子商务之类的东西,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整个社会的进步。这些问题说得非常好。

   

    第三,今天会议的不足之处和一点建议。我认为今天会议虽然开得很好,但是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何在?一是我们的主题是对“十二五”规划进行评议,大部分专家对“十二五”规划进行评议,针对性比较强,也有专家的发言针对性不是太强,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深圳发展的评价,当然未尝不可。但我们的会议有一个主题,要紧扣主题,比如说“十二五”规划确定是什么目标,我们离这些目标有多远?原因是什么,哪些地方超过了,哪些地方还有差距?如果不紧扣主题,就会变成“深圳发展论坛“,而不是“十二五”规划评议了。

   

    第二个不足是,今天虽然讲的人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但我认为核心的东西还没涉及到。“十二五”规划中第一个主要的内容是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二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四是保障民生。五是社会管理。六是特区一体化。七是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八是再创体制机制优势。起码国家创新型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区一体化建设没有人谈。王富海同志侧面说了一下,没有人去专门谈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更没有人谈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问题,这是一个缺陷,但这与在座专家的知识结构有关。

   

    另外,我们对规划的评价,很多东西都是有数据的,今天有同志运用到数据,比如说卫生、社会组织,他们两位谈的时候是用的数据,其他的人用数据很少,光是定性的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有的时候必须用数据,因为是针对五年规划。这是一个缺陷。

   

    一个小小的建议是,像今天的会议,如果有政府部门、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听一听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黄发玉  智库百人会成员、原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

 

                            

 

                  应怎样规划未来五年的深圳?

                                                                  

                                               郭万达


   

    刚才听了黄院长的点评性总结,他其实已经把我们整个下午会议精彩的发言做了总结,他不仅点评了各位嘉宾演讲的主要内容,还点评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觉得他的点评性总结非常全面,非常精彩,我完全赞成,我就不重复做总结了。

 

我想重点讲三句话,表达一下我对深圳十三五规划的看法,作为发言性的总结:

   

    第一,我们应如何规划深圳的未来?评价政府,不光评价其不足,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未来的五年、未来的十年,让我们畅想一下,深圳是什么样的城市?如果让我们在座的智库百人会的专家来规划这个城市,我们应该怎么去规划?这实际上是考验我们智库百人会的智慧。我们来批评,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让你当市长、让你当书记,你会把这个城市变成什么城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做规划时,一两年、两三年可能规划不出什么,好多事都不好干,放到三五年或更远的时间来规划,你会发现,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思考这个城市未来的着眼点,就要考虑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的条件。我经常讲,如果给你一个黄金,你把它规划成了仓库,那不是好的规划。深圳经过35年的发展,其发展的基础很好。我们上哪儿找一个一千多万人的移民城市?到哪儿去找有那么良好的创新基因的城市?上哪儿去找有着那么好的经济基础的城市?国际上都很难找到一个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即使是纽约这样的城市,深圳在某些方面也有得一比,因此,我认为,深圳未来的五年应有国际视野,应规划成一个全球城市,深圳是有条件可以和全球其他城市进行竞争的。

   

    第二,政府应该规划什么,不应该规划什么?刚才黄院长读了“十二五”规划,他也说了,经济方面的指标完成得比较好,政府完成得比较好,完成不那么好的主要还是民生方面、环境方面。大家发言时评价更多的也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这说明我们的政府善于搞经济,很善于做这个,但是不善于搞公共服务。因此,我觉得我们未来的五年政府应加强对公共服务的规划,真正转变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和民生方面,是政府应该干的事儿。该让市场发挥力量的地方,比如产业的发展,政府规划时就应让市场多发挥作用。当然,有些领域,既要政府的力量,也要有市场的力量,比如王富海讲到的城市更新,城市也有计划出来的,也有自然生长出来的。我们不能全是计划出来的城市,也要靠自我有机生长出来的城市。因此,不能说所有的都是政府能规划的,有些就是你规划不了的,有些即使你有规划,也只是规划一个愿景、一个方向,具体的运作需要发挥市场机制。

   

    第三,政府应该怎么如何搞规划?政府现在提但是开门搞改革,也提出要开门搞规划。其实,规划本身就考验政府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验你是否善政,是否与民间、NGO之间有互动,是否有公众的参与。我觉得未来的五年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要规划政府本身的治理能力,在这方面能否大胆往前走。今天我们很高兴,市政协提案委的余主任自始至终坐在这里,现在政协提案委承担的任务就是开门搞规划,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变化。但是光是政协提案委开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政府各级部门怎么在治理的体系上、治理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使得我们的规划的过程,就是全市人民对建设这个城市有共同认识的过程,就是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诉求,终至达到均衡的过程。
这就是我有感于黄院长精彩总结基础上的发言,谢谢大家!

 

郭万达  马洪基金会副理事长、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媒体报道

 

                

 

             “十二五”实施情况咋样,民间智者来评

                                     

                                   南方日报 2015年8月17日 第SC02版 张玮

 

    继对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评议(金秤砣奖)之后,深圳知名民间组织马洪基金会15日举行“2015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暨2014年度金秤砣奖颁奖仪式”,由深圳智库百人会的专家智者结合各自熟悉的领域,对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实施情况和效果开展评价,并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马洪基金会副理事长、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该会在全国首创了社会第三方机构评价政府工作的先河,这一形式则是公众参与、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一大突破。

 

“‘十三五’应编制最高级别城市更新发展战略”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市人大常委王富海对市“十二五规划”中城市规划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估,他认为深圳在城市更新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拥有全国相对完善的城市更新体系。“仅这5年当中,城市更新项目已经列入计划的有461项,已经批复的有269项。计划批准的用地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规划已经批准的用地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开始进行拆除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整体的实施率达到22%。”

   

    王富海说,深圳过去20多年的发展相对比较粗放,尤其是原特区外地区。而城市更新为挖掘潜能、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再次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平台。“‘十二五’期间深圳已宣布,城市居住用地基本上不再供应新地,把新地留做公共、公益、环境、配套用地。这也意味着,城市更新的方式提供了深圳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土地来源。另外,过去深圳各类工业区比较乱,城市更新助力了城市产业升级。”王富海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所有相关房地产类项目都要求提供保障性住房,大量的工业厂房在改造过程中则要求留有创新型产业用房,这非常值得称赞。

   

    但他也同时认为,以巨大规模的拆除重建作为城市更新重点,有一定的浪费。“我们拆除的是所谓档次比较低的,尤其是适合低收入人居住的地方,这对这个群体,尤其是从业人员实现了间接的驱赶,对产业结构的需求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另外,城中村作为深圳超过一半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场所,所形成的自组织活力,随着村庄的消失也消失了。”

   

    王富海认为,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各项政策的前提,因此建议深圳在“十三五”不能只编制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而是要编制最高级别的城市更新发展战略,统筹人居、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等综合提升。其次,“十三五”更新应宏观战略、规制并行,并用政企合作多元方式,综合协调、循序推进。

 

“下个五年深港合作进入攻坚阶段”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在对深圳“十二五规划”中深港合作进行评估时指出,深圳“十一五规划”虽然也对深港合作有专题表述,但相对务虚,而“十二五规划”则以融合发展为主,有非常大的突破,包括前海发展、科技创新合作、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领域已突破了基建和经济,进入到社会民生层面。

   

    “科技合作的深化上,总体有一些新亮点出现,包括大疆科技、前海梦工场,虽然吸引的青年有部分是内地去香港接受教育的青年,但毕竟有了开始。另外,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港大深圳医院在深圳的落地,以及华大基因进入香港发展等。”但他直言,部分方面离预期仍有一些差距。“比如根据前海深港现代合作区的数据,7月底已有4万多家企业入驻,但港资企业数量只占4%左右,注册资本金占11%,这在此前是要求达到1/3的。”

   

    张玉阁认为,“十三五”期间深港合作将进入振荡调整期,同时也是深港合作有所进境的酝酿期。“深港的合作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阶段,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突破,深度和广度会受到制约。”

   

    当日,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深圳市原市长郑良玉还为2014年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金秤砣奖民间评议活动中的获奖单位颁奖,福田区政府、市气象局、市地方税务局的代表领取了金秤砣奖奖杯。

 

 

 

                   

 

             三部门获民间评议政府工作“金秤砣”奖

                              

                             深圳商报 2015年10月20日 第A06版 董思

 

   

    深圳2014年度金秤砣奖评选活动于8月15日开奖,福田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获得2014年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金秤砣奖,而2014年政务信息公开金秤砣奖由深圳市气象局与地方税务局获得。在同期举行的2015年度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上,来自深圳智库百人会的专家还就深圳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发表看法。

   

    据记者了解,2014年度金秤砣奖评选活动是由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举办。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表示,金秤砣奖的评选代表着一种民间评议政府模式的创新,金秤砣奖评比在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价,不断优化方式方法,长期坚持落实,体现公众对深圳市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

   

    此次评选活动分别就政府部门完成白皮书的情况与政务信息公开程度,评出金秤砣、银秤砣、铜秤砣和纸秤砣奖。在2014年度的评比中,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奖按区级政府与职能部门采取两套评分规则,深圳市气象局以88.46分荣登职能部门榜首,而福田区人民政府以88.81分在所有区级政府中位列第一。

   

    来自深圳智库百人会的专家还就深圳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发表了看法。专家们指出,目前深圳市存在城市更新“贵族化”、法治建设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审批登记制度僵化、信息化发展缺乏明确定位等问题。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表示,深圳作为新兴城市,仅三十年就已全面进入城市更新阶段。“十二五”期间,深圳城市更新重点在“三旧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各单项系统改进,有较大进展。他建议,未来“十三五”深圳应将城市更新作为施政的统筹性战略,指导及协调涉及空间的各项政策与规划,并应制订具体的更新策略,统筹人居、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等综合提升。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在经济下行状态的大背景下,我市社保必须要寻找出路。他建议,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与人口老龄化、企业创新等问题要系统考虑,完善顶层与底盘两个设计,有机结合。“如果深圳不做尝试,不去掉有限制的条条框框,所有的改革都将是微改革,永远是穿新鞋走老路。”

   

    在信息规划方面,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建议,未来深圳市借鉴国际经验、开阔规划视野、创新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创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特别是提出普惠和适用的民生科技方向。

 


 

 

               评价“十二五” 建言“十三五”

                                

                            深圳特区报 2015年8月18日 第C04版 周国和

 

    8月15日,由马洪基金会主办的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深圳市老领导郑良玉、邵汉青以及智库百人会的专家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大家对深圳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进行评价,对深圳市五年规划执行所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会上还对2014年金秤砣奖获得单位代表福田区政府、市气象局、市地税局等进行了颁奖。

   

    与会者认为,深圳“十二五”在经济改革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十二五”目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这个目标2014年已经提前实现了。 深圳“十二五”重点是经济结构优化,自主创新提高也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2014年深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已经超越香港,位居全国第一位,这无疑是深圳巨大的成就。深圳“十二五”规划,在保障民生、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对“十三五”进行建议时大家认为,发展只是手段,发展不是目标,满足人民需要才是目标、才是目的。为真正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做示范,是深圳未来的方向、努力的目标,这才是深圳特区的“特”,深圳怎么“特”,就要使得深圳人民特别幸福,使深圳成为人们都向往的城市,这才是真正的深圳。

   

    与会专家认为,在“十二五”中,深圳在城市更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此之前,2000年就开始做有关城市更新的讨论,2005年开始,深圳的城中村改造做了纲要,后来这些纲要又继续升级成为深圳的城市更新办法,同时在“十二五”刚刚开始的时候,深圳有一个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之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尤其是以《城市更新办法》为基础,建立起面向实施的城市更新制度与技术体系,第一层次是法规,第二层次是管理,第三层次是操作的指引,第四层次是技术标准。专家们同时认为,一个城市不可能靠拆房子发展,有吸引力的城市是建筑可持续更新,环境的可持续改善,文化的可持续演进,才能造成城市的魅力。建议深圳在“十三五”不仅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而且还要编制最高级别的城市更新发展战略,统筹人居、产业、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等综合提升。建议宏观战略、规制并行,制度和规划要一起来做,政企合作多元方式,综合协调、循序推进。

   

    与会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深圳对卫生医疗系统的投入加大了,2015年要达到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5%,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不低于28%,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不低于6.5%。公立医院的改革有比较大的动作。希望在“十三五”规划中,深圳的医疗服务水平能真正的跟上,推动大医疗的定位。

   

    与会者认为,“十二五”在全面推动法治建设方面,深圳取得很大成绩。在立法司法方面,更加完善,也做到了有法可依。 “十三五”规划中,希望法律回到本质,要做到公正司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与会专家还对深圳的“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组织建设,深圳社保民生的突围、信息化规划的制度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中的深港合作作了评价,对“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深圳“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专家“打分”

                

             社会组织放开注册  实行“宽进严出”

                                   

                              深圳晚报 2015年8月16日 第A04版 李瑶娜

 

   

    8月15日,马洪基金会开政府工作评议之先河,举办“2015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专家对深圳“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探讨评价,指出深圳要继续在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创新突围”,对社会组织注册实施“宽进严出”。

   

    此前,由马洪基金会举办的“2014年度公共服务白皮书金秤砣奖”民间评议活动备受社会关注,活动奖项结果已于6月13日公布。其中,福田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获得2014年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金秤砣奖。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获得2014年政务信息公开金秤砣奖。研讨会上,马洪基金会为获奖单位颁奖。

   

    “这是市气象局第二次得到金秤砣奖,我们率先在全国将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街道,运用“互联网+”给市民带来便捷、指尖式的服务,向社会发布气象数据和产品共享目录,将继续向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罗华明说。福田区委常委吴晶表示,开展“金秤砣”民间评议活动,有助于引导政府部门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

   

    颁奖仪式结束后,参会专家们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福田区社会医疗行业协会秘书长邓红照分析指出,深圳对卫生系统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背景下还需进一步提升。另外,对卫生人才的吸引力度也比较弱,希望在人才政策方面加以优化。她建议,深圳要加强社康中心的建设,完善分级医疗,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高端、专业的医疗行业。

   

    深圳市高校校友俱乐部负责人吴海宁则呼吁,社会组织登记审批程序复杂,要对社会组织放开注册,变审批为备案,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深圳有两笔巨大的钱,一个是社保金、一个是住房公积金,这两笔钱要集中用起来,保值增值将会给深圳人民创造很大的福祉。”市人大代表杨勤关注社保问题,他认为深圳在社保民生领域还需突围,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深圳市三部门获民间评议政府工作“金秤砣”奖

                                       

                              中国经济网 2015年8月18日 杨阳腾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深圳2014年度金秤砣奖评选活动日前落下帷幕,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获得2014年政府 公共服务白皮书金秤砣奖,而2014年政务信息公开金秤砣奖由深圳市气象局与地方税务局获得。在同期举行的2015年度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上,来自深 圳智库百人会的专家还就深圳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发表看法。
据了解,2014年度金秤砣奖评选活动是由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举办。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表示, 金秤砣奖的评选代表着一种民间评议政府模式的创新,金秤砣奖评比在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价,不断优化方式方法,长期坚持落实,体现公众对深 圳市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

   

    此次评选活动分别就政府部门完成白皮书的情况与政务信息公开程度,评出金秤砣、银秤砣、铜秤砣和纸秤砣奖。在 2014年度的评比中,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奖按区级政府与职能部门采取两套评分规则,深圳市气象局以88.46分荣登职能部门榜首,而福田区人民政府以 88.81分在所有区级政府中位列第一。

   

    同期,来自深圳智库百人会的专家还就深圳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发表了看法。专家们指出,目前深圳市 存在城市更新“贵族化”、法治建设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审批登记制度僵化、信息化发展缺乏明确定位等问题。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表 示,深圳作为新兴城市,仅三十年就已全面进入城市更新阶段。“十二五”期间,深圳城市更新重点在“三旧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各单项系统改进,有较大进展。他 建议,未来“十三五”深圳应将城市更新作为施政的统筹性战略,指导及协调涉及空间的各项政策与规划,并应制订具体的更新策略,统筹人居、产业、用地、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等综合提升。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在经济下行状态的大背景下,深圳市社保必须要寻找出路。他建议,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与 人口老龄化、企业创新等问题要系统考虑,完善顶层与底盘两个设计,有机结合。“如果深圳不做尝试,不去掉有限制的条条框框,所有的改革都将是微改革,永远 是穿新鞋走老路。”在信息规划方面,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建议,未来深圳市借鉴国际经验、开阔规划视野、创新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创新信息化建设 的基本原则,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特别是提出普惠和适用的民生科技方向。

 


 

 

     深圳市气象局等三部门获民间评议政府工作“金秤砣”奖

                                                     

                            中国新闻网 2015年8月15日 蒋捷

 

   

    深圳2014年度金秤砣奖评选活动于15日下午开奖,福田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获得2014年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金秤砣奖,而2014年政务信息公开金秤砣奖花落深圳市气象局与地方税务局。

   

    2014年度金秤砣奖评选活动由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举办。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表示,金秤砣奖的评选代表着一种民间评议政府模式的创新,金秤砣奖评比在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价,不断优化方式方法,长期坚持落实,体现公众对深圳市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

   

    马洪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经济学家与中国研究咨询事业的开创者,曾任中国社科院院长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生前创办了被称为“中国脑库”的中国第一家官助民办的国家级大型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简称综研院)。

   

    此次评选活动分别就政府部门完成白皮书的情况与政务信息公开程度,评出金秤砣、银秤砣、铜秤砣和纸秤砣奖。在2014年度的评比中,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奖按区级政府与职能部门采取两套评分规则,深圳市气象局以88.46分荣登职能部门榜首,而福田区人民政府以88.81分在所有区级政府中位列第一。

   

    原深圳市长郑良玉与原深圳市委常委邵汉清分别为获得两个奖项金秤砣奖的单位颁奖。深圳市气象局代表罗华明表示,获得金秤砣奖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压力,获奖代表着市民对政府部门工作的认可,今后将继续致力于不断改进服务,使公众满意。

   

    在同期举行的2015年度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上,来自深圳智库百人会的专家还就深圳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发表了看法。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徐景安表示,深圳特区建设应明确方向,着力建设覆盖全民的福利制度,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此外,专家们指出了深圳市存在的城市更新“贵族化”、法治建设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审批登记制度僵化、信息化发展缺乏明确定位等问题。(完)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