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垃圾问题上,一方面,面对处理能力建设速度日益跟不上垃圾产生速度导致的“垃圾围城”危机,另一方面,垃圾被认为是具有丰富开发价值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从现实情况出发,如何科学制定垃圾处理方法,如何形成经济又高效的垃圾处理和管理模式,及如何实现垃圾管理和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深圳城市垃圾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2012年,深圳市政府首次将“垃圾减量分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立法和源头等多个方面着手应对,通过加快推进餐厨垃圾管理立法进程、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等措施,促进市民观念及行为习惯更新,力求建立起垃圾科学处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城市,实现深圳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6年8月26日下午,由社会科学联合会、马洪基金会、公众力智库共同举办的“立及行动—九个垃圾分类与减量社团的观察”沙龙活动在银湖CDI大厦101会议室如期举行。现将研讨会主要发言整理汇编,供读者参考。本刊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马洪基金会立场。
垃圾分类与减量
深圳可以率先“吃螃蟹
今天我们以比较轻松的形式来谈论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垃圾的问题是目前中国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网上经常出现很多群体性的事件都是因为垃圾的问题,垃圾问题会一呼百应,比如说塘厦会到深圳市民中心堵大门;仙桃市委书记因为不去处理垃圾,还没有上任就被免职。我们发现垃圾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环保问题,已经变成中国未来影响社会稳定和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都是人微言轻的环保人士,我觉得我们要行动起来,所以取了一个名字叫“立及行动”,把垃圾的土去掉了,是立及归土,这也是我们刻不容缓推动环保的主张。
我们机构一直关注垃圾问题。2009年我们发布了深圳第一份垃圾分类的调查报告,这仅仅是个尝试,旨在唤醒深圳城管部门对垃圾分类的重视。2009年之后,深圳采取了非常多的行动,这些行动对环保有一些改变,但还是没有抓到环保和垃圾问题的核心。这么多年有很多的环保组织在一线不断地呼吁,他们的力量都比较弱小,每个人做得非常不容易,大家能不能行动起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可以操作的行动方案,或者是技术方案?如何把垃圾变成宝贝,变成可以用的东西?我觉得应该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邀请各位一起探讨,看能不能在深圳率先走出一条独特的路子。目前从大家的实践来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知道,环保组织做得非常辛苦,他们非常投入,获得的社会认同度却没那么高,很多人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政府也是百般挑剔、苛责,给的钱很少。我觉得我们应该给在座的环保组织鼓掌,环保组织让我们看到很多的希望,深圳可以走出独特的路子。我接触政府比较多,他们也非常头疼,垃圾处理的问题非常严重,甚至做不下去。垃圾不外运是小范围解决的方式,交通发达的时候,在社区一定的范围内把垃圾消化掉,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从点点滴滴的案例中,绿宝宝也好、绿果果也好,他们用非常可爱的名称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环保的倡导者偏多,宣传、教育很重要,但如果教育完以后,老百姓回到自己的社区发现没办法实践,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事情。
垃圾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觉得里面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作为先行者,未来我们可以抢占一席之地,除了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之外,还是有很多商业机会的,看这个账怎么算,我们只要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处理,比如说利用互联网思维,即垃圾处理不能从垃圾产生价值,应该做价值转移。这就我们需要联合起来。
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可以选择,比如凤凰社区,受害比较严重的地方,也是被垃圾陷害的地方,那里非常偏,垃圾问题是非常头疼的问题,做酵素、做厨余的,都可以这里作为试点。我们在石凹做了一个点,有非常好的基础,我们准备一年之内真正做到零废弃,我们用了很多窍门和方法,大家可以去那里看看。经费和政府的支持方面,我们打交道的并不一定是城管和环保部门,可以和别的部门打交道,垃圾问题是社会治理很好的媒介,政府有很多的口径有钱,我们要想办法研究政府的钱袋子怎么花,不能光盯着环卫科,他们非常苦,我们不能和他们一起受苦。我们可以从别的部门要钱,但要把政府研究透,把垃圾研究透,不同的垃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找不同的部门协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引导行业发展。这个度怎么把握,我们怎么联合,如何一起形成上下游的互助关系,这需要我们敞开胸怀。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愿意利用社科联、马洪基金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这些平台,不遗余力地向政府游说,推进这项事业。游说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让政府为环境买单,公关重点不在城管部门,可以在很多别的部门做公共关系的拓展。深圳是有机会的,深圳这座城市能接受一切的可能性,只要你方案好,很多地方愿意做。政府面临的压力比我们大,比我们着急,我们可以逃避,他们没办法逃避,必须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未来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范 军
马洪基金会理事长助理
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
深洪研究所所长
深圳市公众力机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