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灏书记,尊敬的项部长,尊敬的高主任,尊敬的宋会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听了前面三位领导的致辞和他们对马老的回忆、缅怀,我有很深的感受,我来研究院工作二十多年,看到研究院发展壮大,凝聚了马老、李灏书记等老一辈研究院创办者的心血。马老对研究院这个民间智库始终关怀备至,如高主任所说,他确确实实是社会智库之父。下面我把研究院怎么探索社会智库发展的过程,以及怎么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向大家汇报。
一、研究院的“初心”是什么?
项部长在致辞中勉励研究院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那么,研究院的“初心”是什么?我们专门查阅了院历届理事会的文献,几任理事长都讲到过研究院的“初心”。
1989年2月14日,研究院创院理事长马洪同志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研究院实行新体制,是借鉴国外思想库型研究机构的模式而形成的”。
1992年6月,马老、李灏书记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工作的报告特别强调:“在我国建立这样以民间面貌出现的研究机构,并逐步形成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思想库是完全必要的”。
2006年7月,陈锦华理事长在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研究院不仅自己要改革,还要通过自身的改革,探索中国发展软科学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他还说:“贯彻国务院以改革的精神来办研究院的要求,闯出一条‘民间、自主’性质的研究机构的路子”。
2009年1月,项怀诚理事长在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综合开发研究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办好这一新型研究咨询机构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由此可见,借鉴国外思想库的模式,办一个民间的、综合的、市场化的社会智库,一直是研究院的“初心”。
二、研究院发展的怎么样?
那么,我们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这个“初心”的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我给大家简要报告一下:
第一,我们建立并完善了理事会领导的决策体制,这是我们当时建这个机构很重要的事情。建立理事会的决策机制,就是参考了国外思想库的模式。25家国家高端智库,每一家都要求建立理事会,而且把是否建立了理事会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国家高端智库第一次开会时,中央领导同志就说,深圳研究院建立理事会的制度走得比较早。回过头来看,理事会制是我们研究院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的保障。
第二,研究院的创办者一直强调我们要市场化、民间化。今天,我们的人员70%是来自于市场化的招聘。2016年我们已经有130人,国外智库100-150人是中型的智库,130号人是中型偏大的智库了。我们的人员80%是硕博学位,年龄在30到50岁的占到70%,15%是海外留学人员。这两年我们已经招聘了一些90后,很多年轻同志已经成为我们智库中的一员。以前我们招聘人很困难,没有人对智库感兴趣,特别是年轻人,这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智库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第三,我们的经费来源,80%来自市场化的合同订购,基本实现了财务的独立和自主,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在合同订购中,来自政府的合同占到60-70%,来自企业的合同占30-40%,企业主要是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及大型民企。企业的合同也是以政策咨询为主,和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的十年,每年都有20%的合同增长。去年我们的合同数量是205项,合同额已经超过了1个亿人民币。我们比较了国外依靠合同订购的一些智库,比如兰德公司,美国城市研究所,德国发展研究所等,我们的合同额比他们的合同额还要多。这说明我们已经可以和国外的智库“比一比”,这也是我们今天可以“走出去”,和国际智库合作的重要保障。
第四,我们坚持“咨询+研究”的运作模式。我们通过200多个合同课题,相当于“调研”和“走基层”路线,然后把这些发现的问题提炼出来,形成智库产品,为中央决策服务。当然,大部分合同课题成果是不能发表的,上报中央的智库产品也不能发表,这影响到我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因此,每年我们会自选5-6个题目,由综研软科学基金会支助,由研究人员形成可公开出版的成果。这五六本书看起来数量不是很多,但积累下来就不少了。我们长期坚持在这些方向上持续努力,在一些领域比如开放问题、港澳问题、城市化问题、金融中心等领域,已经形成研究院的特色,有点影响。
第五,始终坚持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我们的研究合同的,来自深圳的占一半,另一半是深圳以外的,其中有40%来自广东省外。同时我们的国际化步子已经开始迈出,我们已经“走出去”给别的国家提供政策咨询,特别是沿着“一带一路”,在非洲、在印度、在东亚的一些国家,我们把深圳的经验带出去,帮助这些国家建特殊经济区,研究院有两个团队同时在做国际业务。
三、研究院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情况?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已经有2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从人员规模来看,我们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字号”的智库相比,我们是小的机构,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上报的高端智库报告采用率方面,我们在所有25家试点单位中是排名第一的。从上报的绝对数来看,2017年的前三季度,我们报送了23篇研究报告,有8篇被采用,在试点单位中,8篇仍然是排名第二位的,很多机构达不到8篇。
我们还要报送国际合作、国际会议、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的观点的情况,这是国家高端智库工作简报的要求。从数量来看,报送的信息我们在试点单位中排名第五位,也是比较靠前的,同时报送信息的采用率也比较高。我们积极对接国家部委的需求,今年认领国家部委十几个研究课题,涉及“一带一路”、产业政策、城市化、新经济、港澳问题的研究。对接的国家需求部门包括中财办、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港办、国务院研究室等。围绕十九大报告, 25家高端智库都提供了重要的调研报告,我们提交了两个重大的调研课题报告,这个情况在十九大的新闻稿里都提到过。
我们开展对外交流,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战略。首先是提升了英文网站的影响力,创办了《国家高端智库观察:中国经济月报》和英文研究动态《CDI Newsletter》两份专刊。探索与国际智库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我院已经与国际著名智库英国Zen/Yen集团就“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开展合作研究,并在欧洲推介中国金融中心。我们创办中研国际报告会,每个月我们请美国的、日本的著名学者、智库的学者进行交流,我们加大力度举办有关的国际论坛,加强了智库交流与合作部的力量。
四、问题与展望
我们作为社会智库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影响力还非常不够,当然这与我们的研究80%是不能公开的有关,这里就有一个独立性和合同订购的矛盾。智库要独立,怎么独立呢?我的思考,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体制下,不可能完全像欧美智库那种“独立”。我们服务于党和政府,就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国家的战略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也不能“对着干”。我们的“独立”,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上,这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点吧。此外,还存在专业性和对策性的矛盾,智库要求复合性的人才,多学科的交叉,还要有专业、有特长。第三,人力资本与财务管制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有钱不好花,人力不是“资本”,这是所有研究机构碰到的问题,现在国家智库试点在这方面开了很多的口子,已经在探索如何改就这种局面。总而言之,我们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有信心把研究院的事业继续做下去,而且要越做越好,这是对马老等老一辈开创者最好的告慰。展望未来,研究院在国家智库发展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呢?首先,研究院应该是一个治理完备、特色鲜明、成果丰硕、人才集聚、引领发展的国家高端社会智库,同时也是立足于社会视角的国家新型智库。其次,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研究院建设成为港澳与内地合作的前沿研究平台,特区经验走出去的国际交流平台,社会智库体制机制的创新试验田,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