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库百人会 > 智者活动

智者活动

马敬仁:通过社会组织推进深圳常住居民市民化

更新时间:2016-11-18

编者按:

   

    2015年10月23日下午,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有序推进深圳常住居民市民化”学术沙龙在深圳CDI大厦成功举办。深圳市社科联、马洪基金会、中国幸福研究院汇聚一批来自政府、社会组织、民间研究机构的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使常住居民市民化、如何为非户籍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等问题。

 

    我非常佩服徐老先生,身处体改行列非常不容易, 80年代,我在吉林大学的时候和吉林省体改委的老主任也是好朋友,我们当时也都探索怎么改革。来到深圳以后,我也和贾主任还有省体改办的几位一起做过顺德方案。像徐先生这种有情怀,有良知、有影响力的市民都来参与改革的伟大事业,这真的是了不起的事。非常佩服徐先生的勇气!范总说我是体制内的,其实我是大学的学者,不存在体制内外,现在体制是机关,机关外的都在体制外。我们的分配和控制领域中,或者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体制内外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徐先生的问题我非常感兴趣。

 

    首先是有序。这个“有序”怎么样才能有序?深圳从开始两三万的原住民,到我1994年来深圳的时候大约100多万人,现在有300多万的户籍人口。徐先生主要是讲问题,没有讲有序推进过程中的这段路程,原来的暂住证,现在的居住证,我们在体制上、制度上向前推,确实是不容易的。中国的户籍制度不简单,洼地、高地效应都有,你建立一个高地,福利超过东莞、惠州,不用说什么,我这个地方会很麻烦的。中国搞统一市场和徐先生讲的市民化是一个道理,统一市场是要有序推进,逐步推进。市民化也要有序的推进,有序推进要怎么做?今天来了很多社团和社会组织,我非常赞同通过社会组织推进。

 

    城里人的婚姻观和乡下人的婚姻观有很大的不同,可以通过这个组织传递市民婚姻的观念和对婚姻婚俗的期待,我希望有什么样的婚俗,离开乡下,又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希望形式上比较隆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都要做。其他社会组织都要做到市民化,现在有生存的问题,希望财政开辟一个基金,从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比如新进来的所有的劳务工,一年内免费提供五次讲座和教育。我们知道劳务工来到深圳不容易,从过马路到吃饭,我和我的研究生见面会的时候看他怎么吃饭,我就知道他小时候在哪儿长大。农民的习惯要不要改,哪些改?比如说比较慷慨、乐于助人、单纯、纯朴,这些好的不能丢,城里人也有很多毛病。

 

    深圳是座大城市,我们应该有大城市的文化,大城市的情怀,大城市的心胸。深圳市民化要“化”在哪里?这里有几个问题:

 

1

 

    深圳是特大型城市,也是一线大城市,作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城市,我们应该在定位市民素质的时候考虑这个基本因素。比如说特区情节,我的观念是特区时代已经结束了,全中国都在齐步走,改革有深改办,不是深圳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要总拿特区说事,首先我们要治理好这个大城市,确实问题太多了。

 

2

 

    我们要从特区情结中自我解放出来,管理一个超级的城市是很难的,不能用过去我们说的农民的意识管理。我们讲市民,从文化归属上,是文化的概念。前面从户籍上讲,表面文化存在的形式还不能说是市民,现代市民应该怎样定位。什么叫市民化?这个内涵也要搞清楚。

 

3

 

    全面和谐的城市社会必须得有市民充分的参与,市民有一个成长过程,先从外来人员到准市民再到市民,有一个不断的成长过程。保证市民权益,必须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权利行使中,让市民有充分的参与和相应的保障制度。

 

4

 

    各个区也存在整个公共福利配置这块,刚才陈主任讲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个要统一,不管是什么样的来源,还有一些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市里这个体系还没有建立,把这个建起来了,徐主任的问题就解决了。现在怎样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个是重要的推手。

 

 

 

 

 

马敬仁    深圳大学教授、智库百人会成员

 

  • 微信公众号